分享

半世繁华半世僧——李叔同故居(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无愧我心 2022-04-03

半世繁华半世僧——李叔同故居(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每当听到《送别》这首曲调悠扬的歌时,好多人都知道这首歌的原唱是朴树,但有几个人还记得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他就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著名音乐家、艺术教育家李叔同。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据说李叔同出生之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是佛赐祥瑞。叔同从小背诵佛经,受到佛教的熏染。16岁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20岁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从学于蔡元培。26岁时母亲去世,不久东渡日本留学。31岁时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李叔同酷爱文学、艺术,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可说是多才多艺。他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诗词等文化艺术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1918年,步入不惑之年的李叔同,在人生最繁华的时候选择剃度于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他皈依佛门后,一洗铅华,专研戒律,笃志苦行,将失传百年的南山律宗重新发扬光大,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

在天津市河北区粮店后街,有一座15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它既是李叔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也是弘一法师出家前居住的地方。李叔同故居为典型的天津民居,院内分南北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个前后院,构成了一个“田”字形。故居入口的青砖牌坊门上有“百福庄严”的匾额,此四字出自弘一法师的“大愿悉成满,百福自庄严”,意思是:所有大的愿心都得到了圆满就是完成了,自然就具有了所有的福分和庄严的气势!走过前院太湖石假山,便是二进院门,上面高悬着清末重臣李鸿章为李家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当年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为清同治四年进士出身。该匾额记录了李氏家族曾经的繁荣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故居前院为桐达钱庄,此钱庄为李氏家族钱庄生意的发源地。当年李筱楼辞官赴津后,专心经营钱庄,生意十分兴隆,使李氏家族由此跻身于津门巨富行列。中院为存朴堂,是李家会客场所,也就是会客厅。据说原先的匾额是由李筱楼亲自题写的,因年代久远已经遗失,现在悬挂的是著名书法家王学仲所题。堂前廊柱上有对联:“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李家对后人的警训,告诫要珍惜福祉,节俭持家,自立自强,这也是李叔同从小受到的家风教育。后院为起居室,是李叔同早年居住的地方。李叔同18岁时遵母命,与天津茶商女儿俞氏在此完婚,与俞氏共育两子。李叔同日本留学后,俞氏在此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到40岁时去世。

李叔同故居如今开辟为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除了上述主要建筑外,还复原了佛堂、中书房、洋书房等,在前院的园林里还建了弘一大师纪念亭,亭内立有弘一大师全身铜像一尊。铜像背后的汉白玉影壁上,刻有李叔同为纪念父亲所书的《佛说阿弥陀经》,表达对父亲的敬仰和追思。照壁上方挂有“高风劲节”金字匾额,亭柱上有“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两副对联。前联为弘一大师手书《华严经》里的诗句;后联是原中国佛教学会主席赵朴初赞颂弘一大量的诗句。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39岁是转折点,在此之前,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化艺术领域中叱咤风云,闻名遐迩。39岁之后,皈依佛门,云游四海二十余年,苦恼修行,振兴南山律宗。“半世繁华半世僧”,正是李叔同这位民国时代最具传奇的风云人物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故居整个院落虽不算很大,但优雅清旷,令人流连。故居纪念馆内那一件件展品呈现着弘一大师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佛教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那一间间展室讲述着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璀璨一生。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将李叔同故居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