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十九):克服虚无的道路?

 renaiehdq1sa28 2022-04-03

​​      (十)克服虚无的道路:哲学与宗教?

      自我是人之生所系者,故自我必须存在。但自我在根本上是有限的,它被死亡的终极可能性所逼迫。

      自我意识使人具有超出普通生物的高贵性,但死亡作为自我的非存在、作为虚无,却使这高贵成为最大的荒谬。哲学就是把克服虚无看成是理性的最高任务。按照斯多葛主义,灵魂的理性本质是人的最高价值,它使人的内在价值与宇宙的神圣规律相一致,因此,人的灵魂因为理性而拥有内在的完满性。

      自我之死,不是自我世界中的一项事实,因为死亡一旦成立,就是自我世界的结束。它意味着我们的自我化为乌有。这是一种让我们无法驱散的真正的恐惧,我们把它视为绝对的灾难。

     这种绝对的灾难,其来临,没有确切可知的时辰,它是一种无时不在的可能性。诚然,我的世界始终充满着种种可能性,但死亡的可能性却是一种将会取消我的所有其他可能性的可能性。所以,它作为我的生存本身所包含的根本的可能性,构成了我的世界内部的虚无性。

      保罗.蒂利希认为凡人皆有三种忧虑终身无法去之,非属心理学范畴,故称之为“存在的忧虑”。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忧虑,一是对空虚和无意义的忧虑,一是对内疚和罪责的忧虑。这三种感受-----命运、空虚和罪责-----是理性不可能将之驱散的意识,理性无法理解突如其来且无缘无故的命运之力量;理性无法填补某种价值和意义对个人的人生而言的永远空缺;理性也同样不能驱除扎根于心灵深处的隐秘的罪责感。这三项,对于理性而言,确实是不可理喻的,理性的原则必须否定它们,但它们却极为真实,并不因为它们被理性拒斥而成为病态的和虚假的。相反,在这种真实面前,理性本身倒显得是虚假的。

      这说明了一个基本实情:理性在虚无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根本的有限性。

      卡希尔在《人论》中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哲学诉诸理性,而宗教则直截了当地承诺荒谬。承诺荒谬是为了夺取理性的最高权力,为了否认理性能赋予人以绝对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打开一条通往信仰的道路。信仰的前提是谦卑。人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软弱无力,认识到理性的根本有限性。

      宗教的逻辑是要导向对神的敬畏与献身,以换取来自神的终极关怀和超验之爱。孤独的、面对虚无的心灵,是无法用尘世中的相对的、易逝的爱来安慰的。宗教情感就其本体论意义而言,乃是在承诺虚无的同时给予人的存在以最高的肯定,其肯定的方式,是对最高的、超验的人类之爱的信仰。人类之爱在无常的世界中没有根基,所以不得不化身为上帝之爱,以使其神圣化,满足人因绝对依属感而产生的对终极关怀之需要。

      虚无并不因为人对上帝的信仰而被克服了,而是在这种信仰的感情中不再成为恐惧的对象。虚无依然不可战胜,但它失去了摧毁人的生存之勇气的力量。

      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只是克服虚无的道路,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人们还将在这两条路上前行。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未来不是两条路,而是一条路。是怎样的一条路,无可推断。而且,对于我们,重要的不在于推断,而在于走路。惟继续走路,才表明我们保持着存在的勇气。

      人之为人,有生有死,有理性的努力,又有无常的作弄,有理想的前引,又有命运的不可捉摸。这一切,或让人灰心丧气,最终否定人生的意义,或促进人去为这有限的生命赢得最高的价值。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两种根本的人生态度之间做出选择。

      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存在的尊严与高贵性,正是由于对于死的觉知才能被真正注意到。

      是的,人之自由存在的能力,归根到底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与虚无的直面遭遇。海德格尔说先行入死而后生,亦是此意。通过面对死亡,我们筹划真正的人生。在筹划中,我们的存在在浸透时间,并因而熠熠闪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