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盐”与“推门” ——读《世说新语·咏雪》 刘向军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中的这一则佳话褒奖的是才女谢道韫少儿时的才情。在一个男权社会里,能把一个女子的轶事写入书中已是不俗,而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妙语也历来为人赞赏。那么这句话究竟好在哪里呢?真的有那么好吗?她的叔叔谢安只是“大笑乐”,并没有说明究竟。 从当时下雪的情景来看,一个“骤”字说明那雪下得又大又急又重,胡儿谢朗把它形容为“撒盐空中”应该是确切的,应该是更符合当时下雪的真实情景的,这大约就是冬天常见的“雪糁子”或者“鹅毛大雪”吧。而如果像谢道韫所说的那样“柳絮因风起”,白则白矣,轻则轻矣,美则美矣,只是这与“雪骤”的情景是否吻合呢? 这种情形与后世贾岛与韩愈“推敲”的故事相似。究竟是“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如果是孤僧一人,他夜晚独自出门,夜晚独自回门,直接“推门”即可,何须“敲门”?也就是说从生活的真实情景来看,“敲”字未必比“推”字好,更未必符合生活的真实,对此,朱光潜先生早有议论。 然而问题来了,从文学表达的效果而言,“撒盐”也好,“推门”也好,确实不如“飞絮”和“敲门”更好,因为后者更典型,更灵动,更艺术。这就像舞台上表现千军万马和驾一叶扁舟的情形一样,并不需要那般写实,只需要旗子一招,几声呐喊,几下划桨,几声吆喝,就什么都有了,而且这比写实更加丰富,更加饱满。这是中国艺术独特的美学品味。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所谓高于生活的那一点,就谢道韫“飞絮”而言,就是她符合中国审美追求的那特有的艺术禀赋吧。 2022.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