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每个“好好先生”、“好好小姐”背后,可能都有一段创伤经历!

 荣新奇心理堂 2022-04-03

在最近的一次催眠中,来访者是一位25岁的女孩,名叫静姝,来访的原因很简单,她想解决自己不会拒绝人的习惯,而且每当遇到人际冲突,她就很害怕,害怕在跟别人相处时对方不开心,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她都是讨好型的“好好小姐”,也因此在各种人际关系里经常吃亏、受委屈。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她经过多方的打听,找到了我们心理咨询工作室,想做催眠疗愈来改变自己。
详细地了解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催眠疗愈尝试。经过十多分钟的催眠放松,我尝试和她简单地问答式沟通:“你总是怕别人不开心,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的时候,是因为当时有什么记忆出现吗?”
静姝想了想,说到她想起曾经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却听到父母在房间外激烈地争吵,而她知道妈妈已经准备好行李,再吵下去就要离家出走了,对她而言那是一段极为可怕的经历,也对于人际冲突与不愉快,印下充满恐惧与惊吓的烙痕,因为当时的她就是脆弱无助地躺在床上,什么事也做不了。
我继续问静姝:“你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样了?”静姝回答我,她觉得父母好生气,她不知道他们在吵些什么,但她知道他们只要吵到不可开交,母亲就会准备离家出走。
我再一次问她:“你觉得当时的自己是什么感觉?”她闭着眼睛很平静地想了大概有10秒钟,然后回答我:“父母吵成这样,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这么生气,我能看到他们的表情非常的恐怖。”
两次的问答下来,我发现这段记忆可能是静姝讨好型人格的关键所在,在父母的争吵关系中,她已看不见那个小小的自己。
她对过往画面描述得如此详细,意味着这事件当中的惊恐还无比深刻,静姝造就这种讨好型人格,可能是因为童年的创伤所导致的,于是,我尝试换一种问法,我再一次呼唤静姝。
后来静姝在我的提醒下,深吸了一口气,我带着成年的她,再一次回到她童年的房门口前,让她去面对当时躺在床上,惊恐又不知所措的自己。
我邀请静姝练习看向躺在床上的小女孩,并在心中呼唤自己的名字三次,一直到静姝可以清楚看见与感受到儿时的自己为止。
接着,静姝就开始自发行动,自己走到小女孩床边,蹲了下来,轻声地对她说:“你一定被他们吵架的声音吓坏了,不怕不怕,我在这儿,”“他们吵架不是你的错”“没关系,让我陪着你”,她就陪在床边,直到孩子平静下来。
整个过程,不超过20分钟,具体来说,静姝对着童年经历伤痛的自己,她做到了几件事:
第一、看见情绪;
第二、安抚情绪;
第三、陪伴情绪。
当静姝从画面中离开后,我邀请她再一次回想与感受当时的画面,她给出很不一样的说法,她说:“外面雷雨声好像变小了,而我当时躺的床,好像也没有陷得这么深、那么难以翻身了。”除此之外,她也感受到心中的释然。

几次催眠下来,我发现静姝有了很大的改变,她自己也能感觉到自我的强大和自信。催眠让她学会了将自己从受伤、无助、惊吓害怕的状态中,把自己抱出来,成为自己生命里的那双大手,而不是殷殷期盼他人来拯救自己。
静姝的案例,其实是人在重大情绪事件时,当事人非常容易有的反应。因为在惊恐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会在引发恐惧的事物上,而忽略了自己当时的感受,这种恐惧使人只要场景重现,就会再次诱发那埋藏在心中恐惧不安的阴影。即便当事人已经成年,只要在冲突情境出现,当事人就会不自觉成为那个逃避害怕的孩子、久而久之,在人际关系中只会妥协和害怕,造就讨好型人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