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小管间质内棕黄色结晶沉积较模型组少见,纤维组织中度增生。高剂量组肾小管、肾间质棕黄色结晶沉积偶见,少数小管上皮细胞脱落,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呈小灶性少量分布,见图4所示。 4.5 免疫组织化学TGF-β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主要集中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以胞浆染色为主。与正常组相比,其它3组的TGF-β1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的TGF-β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组平均阳性面积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光密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6 TGF-β1amRNA的表达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的TGF-Bt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强(P<0.05),其中模型组表达强于治疗组(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及图6。 4 讨论 导师邱幸凡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虚络痹毒结”是CRF的基础病机,并创立了“补肾解毒通络法”治疗CRF,临床疗效明显。其代表方剂为“补肾解毒通络方”,组成:黄芪30g,淫羊藿20g,山茱萸15g,丹参30g,地龙15g,金银花15g,大黄6g。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气生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淫羊藿味辛、甘,性温,能温肾壮阳,强筋骨。黄芪配合淫羊藿,补肾益气,共为君药。山茱萸酸、涩,性微温,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丹参味苦,性微寒,有活血凉血、消痈安神之功效。地龙咸寒,通络利尿。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山茱萸、丹参、地龙、金银花,益气、化瘀、解毒、通络,共为臣。大黄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泻下攻积、止血的功效,为佐使。全方合用,共奏补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 系膜细胞(MsC)是肾脏固有细胞,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sC及其细胞外基质(ECM)的增生是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CRF时MsC和ECM增生是其突出的病理变化,因而抑制MsC和ECM的异常增生,有助于延缓CRF病理的进展。TGF-β是迄今已知作用最强的一种促肾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其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涉及到细胞外基质(ECM)、细胞增殖及转分化、炎症浸润等各个环节。本实验表明,补肾解毒通络方有降低血清BUN、Scr和改善肾脏病变的作用,且使TGF-β1和TGF-β1tmRNA表达下调,其延缓肾衰的作用可能与抑制TGF-β1基因的表达,减少ECM的沉积有关。 (肖惟丹)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9.实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