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箕子、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 纣王无道,微子进谏不听,微子担心大祸将至,绝了殷商宗祠,引身而去,回到了自己的封邑;箕子也向商纣王进谏,商纣王还是不听,于是他披发装癫,被商纣王降为奴隶;三人中最刚烈的比干,直言进谏,犯纣王之怒,被纣王剖了心。 ![]() 孔子说,这三人的行为虽有所不同,一个走了,一个不走,一个死了,但都是殷商的仁人志士,因从他们的仁心来说,他们都忠于商纣王,不同的只是他们的表现方式。 武王灭商以后,封微子在宋国,保存了殷商宗族,封箕子在朝鲜,是今天朝鲜人的先祖。 02.
士师,是典狱官、法官,柳下惠做法官,被罢黜了三次。有人对他说,“道不合则当去,你怎么不走呢?” 柳下惠回答道,“像我一样,直道而行,不肯委屈自己的人,去往哪里不会惹恼上司,被罢黜呢?我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留在这里就可以了,何必大老远地跑到外地去做官呢?” 由此可见,柳下惠是一个做人做事非常有原则的人,不管权贵如何对待他,他都初心不改,坚持原则,绝不做出干预司法的事情。 ![]() 03.
依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发生孔子在三十五岁之后,四十岁以前。当时的国君是齐景公,他知道孔子是个大人才,想要他治理齐国,还想封地给他。 齐景公于是和群臣商量以何种待遇对待孔子,以鲁国三卿作为参考,季氏是上卿,最尊贵,孟氏是下御,也是重臣。齐景公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我办不到,按照孟氏的待遇,又差了一些,要不就在二者之间吧。 但是齐景公想要重用孔子的想法,遭到了以齐相晏婴为首的齐国臣子的反对,齐景公也没办法,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于是孔子也只有离开齐国,去别的地方另谋出路了。 ![]() 04.
归,通“馈”,赠送。孔子离开齐国后,回到鲁国做了大司寇,三月而鲁国大治。齐国害怕了,担心鲁国强盛起来以后要称霸,就选了八十名美女,教之以歌舞,送给了鲁定公。 鲁定公果然中了齐国的美人计,和季恒子沉溺于美色中,多日不商朝处理政事。孔子一看,认为鲁国没有什么希望了,只得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他几十年的颠沛流离。 ![]() 齐国和鲁国,一个知道孔子的才华,却因为群臣的非议用不了孔子;另一个用了孔子,刚有点了起色,就懈怠了,两个国家最终结局都不好。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微子十八》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