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明甫其实 2022-04-05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范明甫

读书感悟

多年以前,一位国语(语文)教师,弃文部省(日本行政机构之一,掌管日本教育、文化、学术等事务)审定教材而不用,中学三年只带学生精读一本薄薄的文库本(口袋书)小说,就把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送进了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他任教的那所原本默默无闻的私立中学,也因此一跃成为“东京大学升学率”全日本第一的顶级名校.....多年以后,他的学生遍地开花,成长为日本政经文教各界的领军人物:东京大学校长、日本最高法院事务总长、日本律师联合会事务校长、国会议员、县知事(日本都、道、府、县各地方公共团体最高长官)、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电视台主持策划、作家、医生、医学家、文艺评论家……以特立独行的教学一举颠覆了升学率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固有联系,创造出奇迹般教育成果的这位国语教师,名叫桥本武。2012年100周岁的他,依然在市文化中心开办讲座。——《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在参加名师研修培训的时候,吴欣歆老师提到了这本书,并且对书的大致内容进行了一个简介,感觉桥本武这位老师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思想。当时就决定要买下来看一看,随即在当当网上搜索到这本书,加入到了购物车。等我从北京学习完回到家,这本书也到了家。

平时对于一些听到的比较好的书我都会选择买下来,即使没时间看也要先存下来,因为当你想看的时候能找到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而不是想看书的时候却找不着。

因为学习回来以后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所以这本小书一直没有看。所以可以这样说,我的读书其实没有一定的节奏。有时一下子可以读好几本,有时却好长时间不读一本书,总感觉到不是太理想的状态。

昨天晚上本打算9:00多上床睡觉,以解决最近几天熬夜的问题,算是补补觉吧。结果女儿因为下午睡的时间比较长,晚上又开始兴奋了。我就陪着女儿玩,直到10:30他才开始睡觉,而我已经没有了睡意,就顺便拿起了这本小书看了起来。等我看完才发现已经是凌晨1:30,因为我看书比较慢,同时也把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内容摘录下来。所以边看边摘录有时好的段落还会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进行一些思考,我想这样读书才会有效果。

这本书在读的时候根本就停不下来,总想知道这位传奇的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如何创造奇迹的有哪些过硬的基本功?有哪些令人赞叹的技能?

特别是这本书的一开始也介绍了日本教育的现状,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状态,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书中说:在日本,校园里的孩子,其所思所想已然超出我们的各种想象,可只要他们还是学生,教师就要履行教、育之职,可想而知,教师的辛苦非同一般。当只对异性和时装感兴趣,至少是没有丝毫学习意愿的学生站在面前,教师们究竟该如何与之面对?说到底,教给这些毫无向学之心的学生以数学、英语、古文等,不过纯粹是在浪费人力和时间。明知学校教育并非万能,但只要选择了教师工作,就必须尽到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得不说,教师,实在是太可怜了。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是我真正想强调的,但现实却是,教师们不得不为放弃子女教育职责的父母们“擦屁股”。

看到这段文字真的是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也面临着好多学生不学习而又无能为力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在教育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做起来真的是难上加难,但是作为老师职责所在又不能放弃。但仔细想想,这些事情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凡孩子在初学的时候能够全力的去教育他,给他好的引导,不至于现在一点学习的愿望都没有。

恩师的条件①:做一位有能力满足期待的老师!对老师的期待,不分成人、孩子,居第一位的,是“能通过授课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对事物的)关注”;居第二位的,是“恰到好处地评价孩子,推动其成长”。

我想这也是以后我作为老师应该奋斗的目标。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那就要在上课的时候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尽最大努力去做到这些。另外恰到好处的去评价孩子,推动其成长,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尝试改变。

还有一种现象,桥本武老师做的非常好,那就是自掏腰包为工作!桥本武老师是这样说的:

工作还要自掏腰包那就不合算了,于是我也不再视之为工作,而干脆将其视为自己的兴趣。兴趣旨在自娱自乐,不会痛惜时间、劳力与花费。甚至反而会想,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学生是不是合适。可我就是这样的秉性,一有心仪的事物就深入其中,为之着迷。

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好的。当你为自己的兴趣而去买单,而去付出精力或者是努力的时候那真的是无怨无悔。

还有一个我比较认同的地方,就是在桥本舞老师的教学方法中有“绕远,跑题,走岔道”这样的内容。这一点让我感觉到特别有一种认同感,因为我平时也爱跑题,虽然没有他跑得好,但是我也是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

关于写作桥本武先生这样说: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具体到写作,那就是“百论不如一作”,不动笔写,写作方法说再多也不可能写好。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豁出命去写,直写到将抵触感一扫而光,这时,所谓的写作方法才会自然地与你合而为一。就像运动员不会停止训练一样,技能的磨炼和提高,全在亲身演练而不缀,即所谓熟能生巧。写作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习惯,舍实践而求其他,绝非进步之途。

看到这段话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还有一点点愧疚!

感动是因为自己坚持这么多年,一直不停的写作,虽然写的不好,但一直在坚持,相比开始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愧疚的地方是从最近一个月开始已经有点荒废了写作,发现一天不写,两天不写很简单,一个星期不写,一个月不写,估计也就不远了,想想就觉得很可怕!所以我又重新开始写起来,这也是从这本书当中获得了一点动力!

这本书边看边摘录了3500多字的读书笔记。

★ 摘录 ★

精彩文字

1.校园里的孩子,其所思所想已然超出我们的各种想象,可只要他们还是学生,教师就要履行教、育之职,可想而知,教师的辛苦非同一般。当只对异性和时装感兴趣,至少是没有丝毫学习意愿的学生站在面前,教师们究竟该如何与之面对?说到底,教给这些毫无向学之心的学生以数学、英语、古文等,不过纯粹是在浪费人力和时间。明知学校教育并非万能,但只要选择了教师工作,就必须尽到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得不说,教师,实在是太可怜了。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是我真正想强调的,但现实却是,教师们不得不为放弃子女教育职责的父母们“擦屁股”。

2.恩师的条件①

做一位有能力满足期待的老师!对老师的期待,不分成人、孩子,居第一位的,是“能通过授课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对事物的)关注”;居第二位的,是“恰到好处地评价孩子,推动其成长”。

3.工作还要自掏腰包那就不合算了,于是我也不再视之为工作,而干脆将其视为自己的兴趣。兴趣旨在自娱自乐,不会痛惜时间、劳力与花费。甚至反而会想,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学生是不是合适。可我就是这样的秉性,一有心仪的事物就深入其中,为之着迷。

4.恩师的条件②

不辞劳苦、有创意、有个性、有笑声、有味道、肯钻研、会跑题!

要自己制作一本教材说说容易,但真要实施就得付出相当的劳力。

一旦决定要用手制教材,就必须提前进行充分、镇密的准备。而为让学生用起来有趣,也需要创意和个性。

5.恩师的条件3

做一名永远的挑战者!想法新于常人,不纠缠于琐事,永怀好奇之心,不断拓展自我世界的精神。

6.恩师的条件4

拥有自己的世界。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丰富的色彩。

7.恩师的条件⑤

不厌于统远而行,让授课于20年后大放光芒!上班族一样的教师绝不做“无用之功”。但正是这些“无用之功”,最终化为终身流淌于学生体内的血液。教师的热情会化为一种能量,在学生们体内持续燃烧。

8.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具体到写作,那就是“百论不如一作”,不动笔写,写作方法说再多也不可能写好。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豁出命去写,直写到将抵触感一扫而光,这时,所谓的写作方法才会自然地与你合而为一。就像运动员不会停止训练一样,技能的磨炼和提高,全在亲身演练而不缀,即所谓熟能生巧。写作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习惯,舍实践而求其他,绝非进步之途。

9.桥本先生认为,文章表达才是真正的国语能力基础,这一点,我至今深感认同。人与人的交流,是借由语言进行的。心有灵尾是有的,但也仅存于较为特殊的人际关系之中,基本上来说,不用语言表达,心灵与心灵之间是没有所谓灵尾可言的。如何向他人表述和传达自己在某一时间的感受,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国语能力就是社会生存能力本身。既是交流,开口说就好了,为什么要写文章呢?实际上,在动笔写的时候,会有大量仅靠说话无法意识到的各种各样的新的发现。自己对一事一物到底是怎么想的,追究起来可能真不清楚,并且这样的情况之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但若鼓起勇气,当真动手,为把不清楚的想法写成文章左思右想一番,你对某一事物的想法居然就会在考虑文章如何写的过程中清晰、明确起来。特别是有的时候,当你试着写成文章时才会意识到,此前自认为已然成熟的想法到底有多么牵强。这一个又一个的发现,也在推动着自我了解的不断深化,说写作是令人心跳的一项有趣“作业”也是没错的。

数学算式是有正确答案的,与之不同即为错误,但文章表达不同,写文章不存在正确答案。虽存在日语语法的正误,但就如何表达来说,基本上是自由的。就此而言,文章表达实际上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深奥的文字世界。

10.恩师的条件6

要以坚定的信念和火一样的热情与学生碰撞!教育,是师生双方作为人的同类间的格斗。有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

11.现在有网络,各类信息一上网就能查到,也不用一一去记忆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比记忆力更重要。在信息爆炸的高度信息化社会,等待只会一无所获。只要有目标和兴趣,并能够独立思考,就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世界。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被什么样的事物所吸引。明确这一点之后,就能进入自我发展的快车道。而在孩子走到这一步之前,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12.而其元凶,正是文部省(当时)推行的“宽松教育”实行周末双休、大幅削减上课时间不说,教科书内容也是日趋平易,比如“圆周率不是3.14,而是约等于3”。“宽松教育”的初衷,是不再出现在中高考大战、高分教育、灌输式教育中掉队的学生。要消灭掉队,本应大力提高平均学力才对,却推行了“宽松教育”,其结果也就完全与初衷背道而驰,不仅没有减少掉队者,还造成了整体平均学力的低下。

“宽松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活着的能力'”,随着课业负担的减轻,在校学习趋于轻松,学生的个性本该相应得以伸展,形成多样化发展。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对成绩优秀的孩子们来说,校内课业因过于简单而日益无趣,课后补习班就此成为其学业的中心。

而在有名的私立中学,以升学为目标的孩子们间的中高考大战,较之以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3.说到底,“宽松教育”的“宽松”到底是指什么?对它的认识可能出现了根本性错误。“宽松教育”的“宽松”本是指“心灵的宽松”,但在具体到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实现这一点上,焦点发生了偏移和错位。

稀释教育内容、减少学习时间,以学力低的孩子为准、宠着溺着,文部省的官僚们当真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孕育出一颗“宽松的心灵”吗?“心灵的宽松”是一种精神的高度,绝无轻易实现的可能,非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不断提升,否则根本不可能抵达这一境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宽松”,是身凌绝顶、一览众山之小时的那种舒畅和满足。浑浑噩噩,游手好闲,吊儿郎当,要是这样的人能得到“心灵的宽松”,那此人也必是极品。

14.年少而有柔性,吸收力强,这样的时期,正是要以持续不断的强烈刺激促其发酵,将日语的绝妙意蕴灌入体内,能写一手好文章,不断突破自身能力极限的最佳时期。

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强力拉练,桥本先生才让学生们获得了头脑与心灵的巨大滋养,让他们具备了真正的“活着的能力”。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心灵的宽松”。所以,“填鸭”与“宽松”并不是寓意相反的一组概念,两者间的实际关系,是“宽松”正因“填鸭”而生。桥本先生的国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宽松”的教育,对此,我毫不怀疑。

15.到了今天,我所做的这些事,有人称之为慢速学习,也有人称之为综合学习,说得我像是某方面的先驱一样,但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我只是得到了一个机会,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能做到自己喜欢的地步。我不是教育学家,不是为实现某一教育理想而做的,我是行动在先。

但我确实是一直在尽己所能地让学生们以玩的感觉去学习。一般都认为,“学习”与“玩”之间是互相抵触的,但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学就是玩,玩就是学。

16.即便是成年人,也不妨潜心慢读一次。稍有不解就停下来想一想:“嗯?这是什么?”即便自己的疑问不能马上解决,生疑就是解惑的第一步。能对各类事物生出疑问,兴趣就会日益广泛,人生也会更加的丰富和多彩。这一点,成年人也并无不同。

17.“让学生们亲手去完成我曾做过的工作,一起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一切,并记录进笔记,到最后,他们就会成为《银汤匙》的另一个作者。”在2012年春天举办的一次小型讲座中,桥本武披露了自己的初衷,“这个过程,将赋子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灌输只能应付一时,而不可能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真正的学习能力。在好奇和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自发的调查、自己的思考和真实的感受,才能成为真正属于他们的一生的财富。

人,就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能否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非常重要。

18.桥本武的学生是幸运的。在对人格养成至关重要的年少时期,他们就能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的是我们无止境的探索;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别样感受和不同的想法;我们需要表达,也需要倾听,更需要对他人观感的无条件尊重……能深刻体认到这一点,无论从文从理,是何专业,《银汤匙》学生们能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已然不再让人诧异!

19.“能勾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让学生们生出深入了解的冲动和欲望,自发采取行动,才是真正的教学。”桥本武说。

在桥本武眼里,他一直想给,也一定要给学生的“真正的学习能力”,就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存的、活着的能力”,是支撑一个人站立于人生这个大舞台之上吃立不倒、阔步前行的真正的“脊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有了真正的学习能力——这根坚挺的脊梁,我们,总能走下去……”桥本武这样说道。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