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磨 炼

 明甫其实 2022-04-05

磨 炼

/范明甫

教学反思

以前曾看到过王君老师的一篇公众号文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里面讲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有足够多的代表课实录,在王老师看来,一个素质很好且有追求的老师,拿出10万字的课堂实录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况很尴尬,因为没几个人能达到条件的。

如果能达到这个要求,那就是是一名优秀的标准。因为我们是一线教师,能够证明我们的素养和水平的,首先是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绩,其次便只能是,也必须是我们一堂堂的精品课,其他的都不重要。

当我看到这些内容时,深以为然。对比自己,感觉心虚,因为自己没有一刻苦课堂实录,倒是有几节认真打磨和准备的课,但是离优秀的课例还差很远。感觉以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学习进步的地方更多。

上一堂好课,的确是难,但却值得。

十月份,接到通知,要讲一节公开课,并且要去外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一般情况下,都会把外出讲课当作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斗志。为了让自己出去讲课不丢人,我只能认真准备,反复修改,日思夜想,试讲改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当我确定了课题之后,先认真通读教材,看这节课所在的章节,了解它所处的位置与地位。认真解读文本,看课本中所要展示的思想与方法;研读课标,看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先简单设计自己的思路;再广泛浏览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为参考,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点和别人设计的亮点,在此基础上,再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整体的想法,这时需要设计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一开始自己设计的东西可能会全盘否定,我在经历了反复的思考之后,决定用学生实际的数据来处理这节课,让学生体会实际运用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把课本上的引例改成了学生的年龄数据,并且贯穿整节课。

真正有重大改进的还是试讲过之后,因为一切设计都是预设的,实际上可能有很大偏差,所以在第一次试讲之后,得到了较大调整,这时伴随着自己的想法,同事的指导,把这些可以灵活渗透到以后的教学之中。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好的建议吸收。同时,在试讲过之后,定有一些好的灵感在里面,比如时间的利用上,有的环节时间用时过多,影响整体,像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就比较用时,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我们算平均数的目的是引出课题,如果在这里用大量的时间,就有些不合适了。这样做出了改进,节约了时间,把时间用在突出重点上。

有时创意也在一念间,但前提是日思夜想。曾有一些经验,那就是公开课,示范课时的思考过程,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一些奇思妙想,自然与众不同。这次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想到请在公开课上要面对学生的一些数据。比如身高年龄、出生年月、穿鞋尺码等数据,我请任课老师帮我统计了一下,因为都有微信,很快就获得了这些数据,这也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

头脑风暴在这个时候还是用得上的,每每想到一个点子,就抓紧打开手机记下来,等几天后,已经好几个点子了,并且在后续的设计中还真用上了,其他的即使用不上,也给自己留下了资源,说不定在其它的课程里能用得上,这些功夫都没有白费。

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进行思考琢磨,那将会产生很多优质的教学案例,当然,这样做不现实,毕竟精力有限,但是每个学期有2-5节这样的课还是可以接受的,几年下来,就已经少有收获了。况且,经验累积的过程是几何级增长的,当你能习惯这样思考一节课,打磨一节课时,无形之中就会加快速度,也会影响到平时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种磨炼,每一次思考都有收获。正所谓,付出总有回报,要做就做更好。你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