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三衢道中

 昵称4X6owk9e 2022-04-05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一首纪行诗。所谓纪行诗,是诗人在游历途中所写的诗,所以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首诗简洁明快,体现诗人潇洒畅意的人生态度。

“三衢道中” 即去三衢的路上。三衢即衢州,在现在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据说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三衢山所写。

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写游历的时间。“梅子黄时”是梅子成熟的季节,约为五月。同为南宋诗人的赵师秀曾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是表达客人有约不来的懊丧,而诗人却道“梅子黄时日日晴”,那是表达出行时的美丽心情。可见虽同为梅雨时节,也要看不同的山川形貌,不同的心情。诗人看着满眼明艳的黄梅,在五月难得的晴日出发了。

次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写游历的路线。“小溪泛尽”指乘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我见过很多小溪,大多是不能乘船的,可能诗人的船不大,类似于现在漂流用的小艇。如果是这样的行程,一边看两岸绿树红花,一边感受泛舟的轻快,那就更添趣味了。“却山行”是改乘舟为步行,这是兴致高的表现。王维曾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是一种随意自然的道者风度,而诗人此时“小溪泛尽却山行”,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儒者姿态。我们的世界有多种价值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心境,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四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写归来的情景。三衢山上风景如何,诗人并未着力描写,仅凭归来时的状态便可知此行不虚。不仅山路上苍翠的树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还有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第三句着重绘色,第四句则重在绘声,在明艳如画的初夏结束了愉快的行程。我观光游览时,去时多半兴致冲冲,满怀期待,回时多半步履阑珊,咀嚼回味。诗人却在归途中游兴不减,仍注意到道旁的绿树,听见林中的鸟鸣。而这几声鸟鸣,为诗人归途解乏,增添了情趣不说,还为诗的结尾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余韵。

全诗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诗人把自己的欢欣喜悦藏在了诗句背后,读者看不到诗人的感情,但却能在景物的描绘中看到那个健康快活的灵魂。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明的写法。这首诗就像一杯清茶,深含禅机又相对无言,只需静坐细品即可。

小贴士:

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

三衢山位于浙江衢州常山县城北约10公里的宋畈乡及辉埠镇,历史悠久,文史丰厚。《隋志》记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唐《元和郡志》记载:“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并记载了尉迟公建城以三衢山命名“衢州”的历史,后人称三衢山为衢州的母亲山。位于三衢山西坡“赵公岩”是北宋名臣赵抃年青时避难读书之地,后人因感其刚正,在其逝世后自发到此洞焚香、敬拜,以颂其德。据《韶山毛氏族谱》卷首凡例记载:“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也就是说毛泽东祖籍在三衢,毛泽东三过衢州三问三衢山之来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