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我的时间和记忆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2-04-05
我的时间和记忆

作者:邹连庆

我的时间:1965年一一1975年

我的记忆:小时候在村里见过的“小买卖”

小买卖,是小资本经营的小生意,是小商贩和小手工匠人的经营活动。

卖小鸡

卖小鸡的都是外地人,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卖小鸡的就会来了。一个人,一辆自行车,驮着六七个盛放小鸡的竹筐,竹筐的外面罩着黑布。进到村里,一路吆喝着“卖小鸡喽好,卖小鸡……”,

有人来买了,他会停好车子,拿出一个竹编的长条形围档,围成一个圆形,把小鸡放到围挡里供人挑选。买小鸡,要选那些长的个头大,跑的欢实的,这样的小鸡好养活。这个生意的规矩,小鸡喂养过程中的死亡,买家自己承担损失。选好了目标,还需要卖鸡人给把关,他能识别出公鸡还是母鸡。买家的希望,当然是买的小鸡里边,母鸡越多越好。

卖小鸡都是赊账销售,来年春天过来收账。哪个村,哪一家,买了多少,谈好的价格,卖小鸡的记得清清楚楚,不会出差错。

卖醋,卖酱油

卖货的是一个城里(县城)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黑,挺壮的,说话声音有点嘶哑。推一辆独轮车,车上有用来盛醋和酱油的大桶,进了村,在路边停好车,拿着一个铁皮的喇叭筒吆喝:“东关酱菜社来了,好醋好酱油”。他的醋和酱油,比供销社的质量要好,每次来村里,销量都不少。

村里人大都是拿着玻璃瓶子来买醋和酱油,小伙子问清楚购买的品种和数量,把漏斗放到瓶子上,用提子在车上的大桶里一按一提,转手灌入漏斗,液体迅速进入瓶内,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索。提子是计量工具,一大一小两个提子,大的一提是一斤,小的一提是半斤。

卖盆,卖缸

商贩从比较远的地方过来,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两个人,拉着一辆地排车,车上装满了货物,盆和缸的尺寸,从小到大都是成套的,套叠在一起,节省了车上装货的空间。

盆的种类有瓦盆和瓷盆。瓦盆轻薄,透气性好,价格便宜些。瓷盆厚重,质地密实,内壁光滑,有黑白两种颜色。

缸也有瓦和瓷之分,瓦缸用来盛放粮食,瓷缸用来盛水和腌咸菜。

商贩会用小木棒或者手指敲打货品,以声音来展示货品的质量,声音清脆者为佳。买缸和盆大都是用粮食兑换,用现金购买的很少。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是童谣里的一句话,也是生活中的一个行当,是一门古老的手艺。

陶瓷的盆、缸,茶杯茶壶、吃饭的碗,有裂缝或者是裂开了,只要还能拼合完整,都可以锔。把破损的陶瓷器对接好,用线扎绑牢固,用金刚钻在接缝两侧对应着依次打小孔,选择合适的锔子,轻轻敲击,使锔子钉入小孔,最后在锔子的位置抹上一种灰膏,陶瓷嚣就锔好了。

瓷器质地坚硬,唯有金刚钻能钻成小孔。民间也因此有了一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货郎

我见到的货郎,和一般的货郎不一样。他们卖货,也收购废品,并且可以拿废品换商品。

销售的商品有:

针、线、钮扣、子母扣、顶针箍、松紧带、护手油、袜子。

糖块、糖球、糖稀、玻璃球、铁哨、塑料哨、拨浪鼓、铁环、头绳、皮筋、小镜子、纸翻花、铅笔刀、铅笔、小尺子、橡皮、写字本、小人书、大米花、泥笛、印母、炮子。

大米花:大米用爆米机爆制后叫大米花,装在旧报纸卷制的圆锥形小桶里,上口用报纸封住,可以保持酥脆。

泥笛:陶土烧制,不同的动物造型,涂着花花绿绿的颜色,有的只能吹出单声,还有带几个小孔的,手指交替按住松开,能吹出有节奏变化的声音)。

印母(印模,陶土烧制,圆形,直径有8cm左右,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瓶盖,底部反刻着花纹和图案,玩的时候把和好的泥巴按到上面,拍平拍实,倒出来,图案就印到泥巴上了,晒干后可以随时把玩。

炮子:把黄色的火药粘在旧报纸上,每个炮子大小如黄豆粒,在纸上均匀分布,玩的时候,撕下一个来,用铁锤敲击,可以发出爆炸声。

收的废品有:铜、铁、牙膏皮、鸡毛、头发、旧棉被套、旧胶鞋、旧轮胎、旧书本。

货郎推着独轮车来村里,敲打小铜锣招揽生意,吆喝的词我记不全了,大概是“拿破铜烂铁,旧鞋烂袜子,破铺衬烂套子,换针换线换顶针……",为了吸引孩子们,他还会吹响泥笛。

换香油。换挂面。换豆腐。

三种生意,都是以物换物,芝麻换香油,小麦换挂面,黄豆换豆腐。

拨浪鼓的声音响起,那就是换香油的来了。

往瓶子里灌装香油,不用漏斗,要用到油壶篓(铁皮制的提子),它上边的开口很小,灌装时要逐渐调整倾倒的角度,直至油壶篓完全倒转,才能把里面的香油倒干净。

卖香油的也卖芝麻酱,我们把买芝麻酱唤作打麻芝,用的容器是玻璃的罐头瓶或者是吃饭的碗,商贩用的工具是勺子。打麻芝的时候,每每在我们担心盛不下了,要溢出来了的时候,商贩会恰到好处的停下,既能装满也不会溢出,让我们的担心成为多余。

挂面,因为做成的湿面要挂着晾晒干而得名。晒干的挂面需要切成长约10㎝的小段,一把挂面,中间用纸包起来,两端暴露着,一包为一仔,有大仔和小仔,重量为二两半和二两。包好的挂面,码放到木箱中,就可以用自行车驮着去售卖了。

那个年月,挂面是有点奢侈的食物,多用做走亲戚的礼物,在家里,也只是用来招待客人,喂养幼儿,照顾产妇和病人。

换豆腐的招揽生意,是用木槌敲击木梆发出声音,不同的人敲击节奏也不一样,有的舒缓,有的短促,梆声和吆喝声交替着响起。

豆腐的种类有大豆腐、千层豆腐和豆腐皮。换豆腐的不是天天都会来,当年的经济条件不够好,人们吃顿豆腐,也算是改善生活了。

打铁

打铁,是把铁料用炉火加热烧红,经过反复锻打,淬火,制成各种铁器。这种锻造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可以打制锄头,镰刀,耙齿等农具,可以打制菜刀,锅铲等生活用品。也可以把钝了的铡刀、菜刀、锄头等,和添加的钢料一起重新锻造。来村里的打铁匠,多是父子俩,兄弟俩,也有师徒俩人的。

崩棒子花

棒子和玉米是同一种植物(玉蜀黍)的两个别名。棒子粒经过爆米花机爆制后叫棒子花,我们这里的人习惯把爆称为崩。当时的爆米花机是手摇式的,用炭火来升温加压。

磨剪子戗菜刀

剪子的结构和形状有它的特殊性,磨起来是有难度的,只有磨刀人磨出来的剪子,才会锐利好用。

磨菜刀的时候,先把刀口部位用戗刀铲平削薄,或者是用砂轮机打磨,再在磨石上磨它。刀口钢性硬的用砂轮机,钢性软的用戗刀,戗刀的样子和功能类似于木工手推刨子。

磨好一把菜刀用时长与短,刀刃是否锋利,铲削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也代表着磨刀人的技术水平,把磨菜刀称作戗菜刀,也说明了这道工序的重要性。

以前的菜刀都是碳钢刀,碳钢易生锈。铁锈和刀上的油渍融合,累积的时间长了菜刀就会变钝,所以磨之前要先铲去这些物质,使刃口恢复到薄而光滑。随着锻压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不锈钢)的使用,现在的磨刀人,已经不需要戗刀和砂轮机了。

弹瓤子

采摘下来的棉花经过压轧,去掉棉籽后称为原棉(皮棉),原棉(皮棉)要经过梳理后才能用于纺纱(线),做棉衣裤、棉被。梳理就是将原棉分解成单纤维状态,改善纤维伸直平行的状态,清理纤维中的棉结和杂质。这个梳理过程叫弹花,也称弹棉花。

我们这个地方把原棉(皮棉)称为(生)瓤子,弹花称为弹瓤子,弹过的瓤子称(熟)瓤子。瓤子,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某些皮壳里包着的东西。这样说来,把原棉(皮棉)称为瓤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棉花采摘前是有硬壳包裹的。

那个时候弹瓤子的作坊都是在工匠自己家里,要有专人去各个村的农户家中收(生)瓤子,弹好后还要把(熟)瓤子送回农户家中。

摘猪、骟羊

摘猪,摘取猪的性器官。也有说铫(tiao三声)猪,劁(qiao一声)猪的,都是指同一件事情。

骟羊,阉割羊的性器官。

摘猪骟羊,就是去掉猪羊的性器官,这样处理后的猪羊,性情温顺,避免了生育,能快速长膘,肉质也能变得更好。

这是个古老的行当,东汉时期就有了这个手艺。据说朱元璋做皇帝时,专门给做劁猪营生的人家写过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做这个营生的匠人,自行车前把上要挂一根红布条,大概是避邪,求吉利的意思。

切蹄,钉掌。

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技艺。

切蹄,是给马、牛、驴、骡切修蹄甲,蹄甲是蹄子的角质层,和人的指甲一样,需要定期修剪。

钉掌,是给马、牛、驴、骡的蹄子,钉上铁掌,以利于牲畜行走。

铁掌,驴、骡、马每个蹄子是一个整体的U形蹄铁,牛的每个蹄子是2个C形的蹄铁,左右有别。

我是在生产队牛棚见到的切蹄钉掌,饲养员牵住并安抚着牲口,钉掌师傅把牲口的腿抬起,把蹄子平放到一个木凳子上,拆下旧铁掌,用蹄铲切去老厚蹄甲,再用镰刀削齐蹄尖和蹄边,选好合适的铁掌,用蹄钉固定,蹄钉不是直入,是向外斜入的,钉尖穿透蹄甲,弯曲在蹄甲外面,这样才能使铁掌牢固,又不伤及蹄甲上层的活体组织,所以钉掌时,牲口不会感觉到疼痛。

散鞭

过年的时候到每家每户推销鞭炮,称为散鞭。是由一种习俗演变过来的买卖方式。

解放前,有穷苦人家没钱购买过年的东西,人称过不去年了,就弄些鞭炮送给财主家(比较富裕的人家),财主也了解対方的贫困状况,会收下鞭炮,拿些钱物送给对方,给的钱物会大于鞭炮的价值。这其实是讨要和赠予的行为,鞭炮只是一个道具,这种行为称做散鞭。散,是散发,发放的意思。

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推销鞭炮的方式。它有别于其他小买卖的地方,是双方在对话时,不会说卖和买这两个字 ,一般都是这样,问:“过年了,留几挂鞭吧”,答:“行啊,留上XX(数量)挂”,或者回答“不留了,家里有了”。

作者简介:邹连庆,男,五十七岁,高唐人。先是在卫生院工作,后又从事装饰工程行业。一个文字爱好者。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637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