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社与戏剧文化

 嘟嘟7284 2022-04-06

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南社”为核心的戏曲“改良派”则将吴江民间戏曲推向又一个高峰。热衷于戏曲改良的一批南社社员,不乏词曲高手,但他们不甘守旧,勇于创新先行,极尽全能为民间戏曲多元化发展鸣锣开道,开辟新天地。

南社曾拨正维新派戏曲改良运动方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改良运动中,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首先敲响了改良传奇剧的锣鼓,使传奇杂剧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主要把戏曲当作宣传政治观点的文体,忽视戏曲的艺术规律,戏曲创作概念化、图解化,从而使戏曲创作脱离戏剧舞台,解决不了旧戏曲存在的问题。在这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柳亚子和陈去病利用报章杂志制造舆论,同时联络戏曲艺人进行舞台实践,拨正了维新派戏曲改良运动的方向,从而使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把戏曲改良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Image

柳亚子、陈去病积极倡导革新旧戏曲、编演新剧目

1904年,柳亚子应蔡元培之邀担任《警钟日报》编辑后,他和同仁十分看重通俗戏曲在反帝宣传中的启蒙作用,先后刊发不少倡导戏曲革新的文章。陈去病到该报就任编辑期间,也以此为阵地,积极倡导革新旧戏曲,编演新剧目。1904年10月,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共同发起创办戏曲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的第一家专门的戏剧刊物)。

Image

《二十世纪大舞台》


柳亚子撰写发刊辞说明创刊目的是“戏剧改良”“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号召作家创作中国古代种族压迫的历史题材“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同时宣传外国民族独立和沦亡的历史尽印于国民之脑膜,必有欢然兴者。'文章疾呼组织“梨园革命军”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则中国万岁!《二十世纪大舞台》万岁!'蒋观云的《中国演剧界》、三爱(陈独秀)的《论戏曲》等文章,也大力鼓吹戏剧改良。《论戏曲》还从理论上阐述了戏剧的教育功能: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Image

陈去病任主编,柳亚子撰写了发刊词。《二十世纪大舞台》先后刊载的剧本,如《安乐窝》《长乐老》等,内容都是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抨击清廷。与此同时,柳亚子、陈去病系统化地提出戏曲改革理论,编写新传奇杂剧,并且与戏曲艺人紧密合作,进行舞台艺术实践,达到真正改革戏曲的目的。当年,柳亚子鼓吹男女平等的《松陵新女儿》(“松陵”为吴江县城所在地)、歌颂吴江抗清义士英勇事迹的历史剧《吴日生》(与张焘朗合作),陈去病取材于当时实事的《金谷香》等,都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Image

南社剧作家的涌现 



南社成员对戏剧艺术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戏剧艺术在中国社会大众中影响力广大的缘故。在这个时期里--我们以头三年为例--亦即梁启超的戏剧改良思想传播之际,便有一大批关心时政的传奇、杂剧作品纷纷问世,这对南社成员关注戏剧并投身于戏剧改良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这时期的戏剧作品,在精神上与古典戏剧严相区别,并形成一股风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剧坛,进而影响了社会的情绪,因此也就深深地吸引了南社中关注戏剧的成员的目光。在这个背景下,南社人物的戏剧活动于是展开。以署名“孝农”(即汪笑侬)实际是陈去病创作的班本《长乐老》和《缕金箱》(此两剧经汪笑侬根据场上演出而进行了调整并演出于舞台。两剧都是以明清易代为背景,借剧中人物的反清复明之举来表达对现实统治阶级的否定),以及柳亚子的《松陵新女儿》发表之后,陆续出现了像洪炳文、王钟麒、周祥骏、吴梅等一批有影响的南社剧作家。



南社社员的戏剧创作活动,除了文本的写作之外,也致力于舞台的演出,通过创作剧目的上演,推动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 



冯春航就是南社社员中在舞台艺术方面获得声望的戏剧家。冯春航(1888-1941),原名旭初,字春航,别号晚香庵主;艺名小子和。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父三喜,工青衣花旦,为四喜班的台柱。冯春航幼承家学,12岁入夏家科班,受业于夏月珊。出科后成名因为风范酷似京剧青衫名家常子和“于是,小子和’三字遂腾于一时”。冯春航秉承南社的精神,主张戏剧应改良社会,启迪民智。他身体力行,不仅在舞台上演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改良新戏,还创作了许多影响于一时的戏剧作品。其中如《玫瑰花》写玫瑰村的玫瑰花与钟国洪为光复旧地.历尽艰险驱逐当年因虎患而盘踞不走、横行无忌的猎户,寓意驱除鞑虏、复兴旧邦的反清思想。

Image

《血泪碑》写女青年梁如珍与同学石如玉相爱,引起同窗陆文卿的嫉妒陆阴谋设计加陷害,接连制造冤案,杀害了梁如珍;最后石如玉得以复仇,在祭奠梁如珍时触碑自杀殉情。《申报》发表评论说:“新排《血泪碑》一出,激昂哀艳,真足令人随泪。……女学生家庭不幸男学生慷慨赴义,地痞设谋之可恶,巨盗天良之忽发,监狱之黑暗,官吏之颟顸,莫不随处指点,有声有色,诚妙剧也。”这个时期,其创作的《妻党同恶报》(一名《莲花庵》)后来的《拿破仑》等剧,也都名噪一时,很有影响力。对于时装新戏的舞台表演化妆、服装、音乐等方面,均有所革新贡献尤著,在使新的戏剧形态不断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南社戏剧改良家们的剧作却绝大多数都是未能演之场上的文学剧本,属案头读物。所以,从舞台艺术的立场上讲,戏剧改良思想在初创时期还是舆论宣传上的;但这种舆论上的宣传,其中并不排除而是包括了剧本的写作和发表在内的,因为剧本的创作,事实上也是作为一种舆论形式参与进戏剧改良理论宣传之中的。

南社成员是晚清戏剧改良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与同时代的同仁们一起,以自己的戏剧创作,创造性地揭了中国戏剧的近代开端。



参考文献:《“南社”为民间戏曲革新鸣锣开道》
                                    《 戏剧改良思潮的形成及演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