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连载152)皇上最终选择了王安石,变法大幕开启

 野狐狸 2022-04-07

第三卷  变法风云

第三章 和而不同

制置三司条例司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顼终于下定决心,大用王安石。

和赵顼的信任相反,王安石在群臣中的好评率却在极剧跳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也简单。

在宋朝士大夫的评价标准里,最核心指标的就是道德,大家一开始看好王安石,更多的是因为他辞馆职、辞京官,不贪慕权位,再加上出色的文才和不菲的政绩,那就是士大夫中的标杆型人物。

可当他们发现王安石要大兴变革的时候,他们顿时陷入了不安之中。何况,王安石那些稀奇古怪的观点是他们闻所未闻的。这些士大夫普遍都思想保守,喜欢从故纸堆里去寻找做事的依据,一听王安石的言论,容易产生离经叛道的感觉。就连曾经推荐过王安石的富弼、文彦博、曾公亮,现在都慢慢地和王安石拉开了距离。

不管群臣如何反对王安石,赵顼对王安石的信任却未曾发生一点动摇。据此,很多人以为,赵顼任用王安石,是因为受到了言辞蛊惑。

事实上,赵顼信任王安石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只能选择信任。

不管众人如何唱反调,眼前的政治经济问题总要有人出面解决。那些反对王安石的人,除了批评以外,并没有提出多少让人耳目一新的措施。

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也告诉赵顼,光靠个人觉悟的提高,不可能解决宋朝的根本问题。

“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

这是赵顼对王安石的瞩望。

“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

这是王安石对赵顼的承诺。

二十一岁的赵顼年轻气盛,胸怀凌云之志,他希望这个日益老迈的帝国能在自己手中重新焕发生机,他甚至想让宋朝恢复汉唐旧境,让自己成为一代圣主。

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正富壮年,蛰伏二十余年,他终于等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他想倾尽平生所学,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一段千古君臣际遇,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在变法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几位:

第一位:韩绛。

韩绛,字子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真宗天禧五年(1021)出生,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韩绛出生于一个超级望族——真定韩氏。韩绛的父亲叫韩亿,官至副相,娶前宰相王旦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韩绛排名老三。韩家的八个儿子个个都是中高级官吏,连同韩绛在内,先后有三人出任副相,加上老爸韩亿,人称“一门四相”。

韩绛中举后,历任陈州通判、户部判官、庆州知州、成都知府、开封知府等职,每到一处,韩绛都取得了众口称赞的政绩。韩绛最令人称道的特点是敢于硬杠高官权贵,在成都府、开封府这种权贵云集的地方任职,他屡次强行打压官僚特权,连仁宗都感叹:“大家都姑息他们,只有你能不屈服于世俗(众方姑息,独卿不能徇时邪)。”

赵顼即位后,韩绛经韩琦的推荐,进入宰执行列,出任枢密副使。韩绛是朝廷中少有的具有革新思维的官员,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差役法等方面很有见地。作为一名宰执成员,韩绛同王安石一起负责统领制置三司条例司工作。

补充一下,有些仔细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韩绛和王安石属于同年进士。事实上,那一年,韩绛高中进士甲科第三名。如此看来,那一榜的科考成绩含金量实在是高,第二、三、四名都成了重量级人物,倒是那个替代王安石成为状元之人,中举后不久病逝,没来得及施展抱负,着实可惜。

第二位:吕惠卿。

吕惠卿,字吉甫,明道元年(1032)出生,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人,嘉祐二年进士。

前面提到,欧阳修在嘉祐二年主持科考时,录取了一大批人才,人称千年第一榜,吕惠卿正是这一榜的进士。吕惠卿出生一个中下级官吏家庭,中进士后做过真州军事推官、永兴军节度掌书记等官职,因为才干过人,先后得到了欧阳修、曾公亮等人的赏识。尤其是欧阳修,在推荐吕惠卿出任馆职时称赞他“才干和见识都很卓越,文章也写得很好,能用古代的礼法约束自己,可以说是个端庄高雅的人(材识明敏,文艺优通,好古饬躬,可谓端雅之士)”。王安石能结识吕惠卿,也是因为欧阳修专门写信向他引荐。应该说,在吕惠卿跟着王安石倒腾变法前,他还是一个广受表扬的“好孩子”,只是后来发生了太多曲折的故事,让他以前收到的好评统统一笔勾销。

王安石结识吕惠卿后,两人的观点非常契合,王安石经常找他一起商量“事无大小必谋之”。条例司一成立,吕惠卿就担任了“检详文字”,负责变法条文的具体起草工作。在今后的岁月里,他将成为变法派中仅次于王安石的人物。

第三位: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嘉祐二年进士。

和韩绛一样,曾布也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南丰曾氏。

说起望族,我们不能不考虑一个时间指标,你只有牛了很长时间,才能称为望族,否则人家只会当你是暴发户,可悠久得如曾布家这样的,那也确实罕见。南丰曾氏的远祖能一直追溯到夏禹时代,到了宋代,曾家由进士及第做官的多达十几人,而且很多人还属于官员和学者的复合体。

曾布和吕惠卿是同出于那个“千年第一榜”,如我们前面所说,那一榜里,还有一个更富文学才华的兄长——曾巩。

曾布最大特点是行文做事逻辑性强、善于雄辩,走上仕途后,曾干过司户参军、县令等基层小官。熙宁二年,在王安石的推荐下,曾布来到开封,成为王安石的左膀右臂。

第四位:章惇。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生于仁宗景祐二年(1035),嘉祐四年(1059)进士。

变法团队多个性人物,但若论最有个性的人物,非章惇莫属。其实,章惇和吕惠卿、曾布一样,都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可他却主动放弃了那年的科举功名。只因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族侄章衡当了状元,这让章惇羞愤不已,一怒之下居然把朝廷下发的录取通知书(敕诰)给扔了。过了二年,章惇重新参考,中了一甲第五名,这才走上仕途。因此,章惇绝对属于那种有才任性的类型。

章惇个性豁达豪放,这一点和大文豪苏轼很像,早期两人确实私交不错。章惇担任商洛县令的时候,有一次曾和苏轼一起结伴外出游玩,两人来到了一处深潭前,深潭上面横着一根木头,下面则是陡峭的崖壁。章惇提议和苏轼一起到崖壁上题字留念,苏轼觉得太危险,表示不敢,章惇却用绳子系在木头上,冒险走过去,写了“章惇苏轼来”五个大字。

王安石结识章惇后,对他的个性和才华非常欣赏,任用他做了编修三司条例官,章惇由此成为变法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小编微信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