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天子宋神宗(赵顼)

 凤凰山居士 2022-04-17

人民读书

发布时间: 2020-04-17 18:14人民读书官方账号
14:05来自人民读书

亲爱的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我们为您讲述的《大宋天子宋神宗》。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宋神宗从“龙登九五”到“驾崩托孤”的十八年执政期内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介绍了那个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提到宋神宗,就不得不说在他的支持下推行的王安石变法,而历史上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则褒贬不一,争议不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讲述,走进宋神宗时代,探寻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了解出现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的那些名人。

01

我们先从宋神宗即位讲起。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养子的身份位继承大统的,但他非要追崇已经故去的生父为皇帝。如果是改朝换代,那当然可以追崇生父为皇帝,可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养子的身份即位的,按理说对于生父连“父亲”这个称呼都不能再叫。可英宗坚持己见,与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密谋,最终欺骗皇太后在追封生父生母的诏书上签名,达到了目的。在此之前,欧阳修一直被国人认为是第二个范仲淹,而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的形象一落千丈,被世人称为第二个吕夷简,也就是好人中的坏人,坏人中的好人。

这个时候,西夏攻打大宋边陲重地,36岁的宋英宗突然一病不起,而此时的他并没有立储。宰相韩琦便对英宗长子——颖王赵顼说道: “臣知道大王喜欢游历,愿大王自今日始不要轻易离开汴京。”不久,英宗病的越来越严重,连写字都很困难,韩琦趁着探病的机会,建议英宗赶紧立储,欧阳修也在一旁附和。英宗勉强提笔,费了好大力气,才写出了“立大王为皇太子”七个字。又过了七天,在位仅三年零八个月的英宗皇帝停止了呼吸。皇太子赵顼登上皇帝宝座,他就是宋神宗。

02

神宗能够顺利地当上皇帝,韩琦、欧阳修可以说都有大功,所以神宗对他们很尊崇和信任。但是,这也引起一些朝臣的嫉妒和不满。再加上之前,韩琦和欧阳修在英宗追崇生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站在英宗一边,出了不少主意,所以也被一些朝臣视为邪党。

正因如此,宋神宗即位后,就遇到了欧阳修被御史弹劾的事情。欧阳修是出了名的风流才子,他的词作中有不少“艳词”。传说欧阳修为张莺写了一首词——《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哪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件事情当时甚至还惊动了仁宗皇帝,最后是由“包青天”包拯审查、结案,认定为诬告。又有一个御史,听说欧阳修与儿媳不清不楚,就写了一份弹劾欧阳修的奏章上书给宋神宗。神宗尽管不相信欧阳修会做出如此有违人伦、道德败坏的事情,但这奏章出自御史之手,不得不查。最后调查的结果为,这事本就是子虚乌有,神宗就将这位御史流放崖州。

但是在宋代,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所奏的事情不是事实,皇帝也不该治罪,所以,这位御史在得知自己被流放后不服,上书自辩。因为他占理,所以神宗收回了之前流放的诏命,让他改监道州酒税去了。给欧阳修抹的黑虽然不存在,但在宋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有丑闻者,不管真假,都得离职。所以,这件事之后欧阳修上书神宗,请求辞职,但神宗不批。不批,欧阳修就继续上书。如此七上之后,神宗才勉强同意,贬欧阳修为观文殿学士,出任滁州知州。

03

不久以后,韩琦也被御史弹劾,理由是“擅权误国,破坏礼制,导先帝'为非’”。韩琦也上书神宗,请求辞官。欧阳修、韩琦等人一走,宋神宗有些着急了,需要再选一批有才之人补充到执政班子里。这时,神宗想到了王安石这个人。此时,王安石因四年前为母守孝回到家乡,聚众讲学,也就是个教书先生,那神宗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物的呢?这里要提到一个叫韩维的人。

韩维最初经过欧阳修力荐,担任“史馆检讨”一职,之后又担任过扬州通判、扬州知州、礼部员外郎等职位,到神宗为皇太子时,韩维担任东宫的右庶子一职,右庶子可以说是皇太子的左右手,因此在神宗眼里,韩维不仅是他的下属,而且是他的良师益友。而韩维在扬州任通判时,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担任扬州判官。韩维与王安石一见如故,谈读书,谈抱负,谈朝政之得失。韩维曾对韩琦说,王安石之才不在管仲之下,日后必将成为扭转乾坤之人! 由此可见韩维对王安石的认可。

神宗在与韩维抵足长谈时,总能听到一些独特见解,感觉豁然开朗。神宗由衷称赞: “卿之脑瓜,异于常人。”韩维回道:“不是臣的脑瓜异于常人,是臣交了一位叫王安石的朋友,臣的这些见解,都是跟他学的。”

那么王安石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的朋友曾巩曾经把他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叹为奇才。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赴汴京参加省试,名列第一,但因试卷中对仁宗有些不恭,就由状元郎黜为进士及第,最后做了扬州判官。这之后不到两年,王安石写了一篇《祭范仲淹文》,仁宗极为赏识,召他回京参加“馆职”考试,却没想到王安石先后婉拒了三次。最后在欧阳修的两次推荐下,王安石才勉勉强强入了京,任职群牧判官,与司马光、吴充一起供职,而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就是赫赫有名的包拯。后来因为母亲去世,王安石就回到家乡丁忧。

如今,神宗因为韩维的多次推荐,几次下诏召王安石进京,但他却借口养病,不肯奉诏。神宗不再勉强,让王安石任江宁知府。其实这也是韩维的主张,韩维知道神宗此时急于改革,但又怕神宗改革的意志不坚,害了王安石。

04

实践证明,韩维的担心是对的。神宗在没有召王安石入京之前,先后征询了多位朝臣的意见。结果除了英国公曾公亮表示支持外,其他大臣都说王安石气量狭窄、偏执、只懂学问不解世事,明确反对。

就在神宗有些沮丧时,韩维又站了出来。他问神宗:“怎样改革?应该由谁来主持改革?”神宗答:“怎样改革,朕还没有想好。至于由谁来主持改革,若照朕的本意,最好让一位有声望的老臣来主持。” 韩维再追问:“那陛下为什么不把改革的重担交给这些老臣呢?”实际上,韩维这一问正让神宗理清了思路。神宗把这些老臣们就如何解决“积贫积弱”和“富国强兵”的态度一一回想了一遍,他们有人说要“顺应天命,合乎人心”,这是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空洞答复,有人说关键是识人,要“君子治国”,还有人认为重点是“不能让他人知道皇帝的好恶”,甚至还说“希望您二十年之内不要谈论战争,也不要重赏那些取得战功的边疆将士。否则,战事一开,祸端就要来了! ” 韩维长叹一声道:“廉颇老矣!”神宗道:“既然廉颇老矣,那只有用王安石了!”之后,神宗就坚定了改革的心志,王安石也进了京,做了翰林学士。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成立了一个负责变法的新官署,名字叫“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个新衙门引得百官议论纷纷,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朝廷有东府和西府,东府是指掌政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省,西府是指掌军的枢密院。这个既不归属东府也不归属西府的新官署的成立当然让很多人不满。

宋神宗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呢?我们来看这时候发生的两件事。一直反对王安石的御史大臣唐介有一次在朝堂上因为新官署的事情与王安石争辩得不可开交。才子王安石嘴上功夫不输文章,当场噎得唐介无言以对。偏偏生性耿直的唐介此时大病初愈,他越想越气,旧病复发,在与王安石争吵后的第三十天去世了。唐介死了,接着出来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是御史中丞吕诲,他是御史台的实际掌门人,职责就是监察、弹劾百官。他一出手,那份量绝对比唐介大。吕诲直接上书神宗,列举了王安石“十宗罪”,包括:慢上无礼;好名嗜进;不识君臣之分;掠美于己,敛怒于君;挟情坏法;背公死党;专威害政;凌辱大臣,气死唐介;离间天子骨肉;鼓动皇上设置三司条例司,其长官却由自己兼领,把自己凌驾在两府和三司之上。在这十件事中,有的根本不存在;有的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还有的那是神宗的事,王安石个人根本无权决定。

前面我们说过,大宋有规定,文武百官只要有丑闻,不管真假,都得辞官。王安石把三封辞书呈到御案。他想的是,吕诲如此攻击我,若不对他严加惩处,其他台谏官必将起而效之,攻击新法,这法还怎么变!

神宗其实也非常纠结是否惩处吕诲,他思前想后,最终,他选择站在王安石一边,贬吕诲到邓州去了。

宋神宗对吕诲的处置,暂时达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朝堂上再也听不到反对变法的声音了。由王安石主导的变法大幕,徐徐拉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