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底捞餐饮上半年下滑明显,但它家的火锅底料却仍然“很香”

 调料家 2022-04-08

7月6日晚,港股上市公司海底捞(06862,HK)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称该期间收入相较于2019年同期下降约20%,且由盈转亏,主要是受疫情影响。

东边不亮西边亮,而一直以来为海底捞持续供应火锅底料等产品的颐海国际近日表现却颇为亮眼。

7月8日盘中,颐海国际一度涨超5%,连续七日创股价新高,市值达到989.8亿港元。而截至今日16时,总市值达到1002.41亿港元,突破千亿大关。在复合调味品行业中,成为第二家市值过千亿港元的公司,目前仅次于行业老大海天味业的4140亿元市值。

同为关联企业,餐饮版块受疫情影响下滑明显,而调味品版块则维持高光表现,也间接印证了调味品行业更高的抗风险能力与高成长性。

涨价、接班、套现,海底捞背后的暗涌

自疫情爆发以来,餐饮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根据相关报道,2020年全国第一季度的餐饮业收入为6026.3亿元,与去年2019年同期的10644.1亿元相比,下跌了44.3%,将近一半的销售额,断崖式的下跌,是传统行业中,损失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海底捞为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在今年四月提高了部分菜品的价格。然而在广泛引发了争议后,海底捞火锅官方微博在4月10日发布致歉信称,海底捞门店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并将菜品调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

4月27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发声明称,海底捞将全面开启接班人计划,而他自己将在10~15年内退休。

5月7日,海底捞又被爆出创始团队“套现”15.6亿港元,1天市值蒸发了50亿港元。

业内人士对海底捞的评价颇高,一直在公众面前低调务实的海底捞,疫情期间动作频频,背后藏着的或许是海底捞的中年焦虑。

从海底捞披露的2019年财报来看,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为4.8次,排除2019年新开门店的影响后,整体翻台率也从去年的5.2次/天下降到4.9次/天,一二线城市门店翻台率分别从5.1次/天和5.3次/天下降至4.7次/天和4.9次/天。

可以看出海底捞一二线门店的翻台率已经有所下降。同时,门店的高速扩张也是暗藏隐患。

据亿欧网粗略估算:(按翻台率4次/天)

4人/桌x4次/天x70(平均餐位/店)x365天x3000家=12.3亿人次

3000家门店的海底捞,每年就餐人数将超过 12 亿人次,这也意味着有3 亿人每个季度会去1次,或者有 1亿人每月会光顾1次海底捞。

目前海底捞有768家门店,雇佣员工已达10.3万,人力成本近80亿元。

也就是说,若开到3000家餐厅,意味着需要35万名以上的员工,开店支出超过200亿元以上,这样的管理和运营压力,不言而喻。

当然,海底捞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从长期来看,单做火锅,门店的增长终究有限,想象力也不够。就像阿里,如果只做淘宝平台终有天花板,但马云一直强调阿里是做生态链。无论是后端的阿里云,“管”住消费者钱包的支付宝,还是麾下的口碑、盒马鲜生,都在致力于打通消费者生活的链接。

海底捞也一样,价值链需要多向拓展,才能从单品牌火锅企业进化为综合性的餐饮管理服务公司,进而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在去年,海底捞收购了优鼎优进军冒菜市场;宣布收购两大米其林中餐品牌“汉舍中国菜”和“Hao Noodle”面馆。今年海底捞又布局了快餐品牌“十八汆”,“捞派有面儿”。

同时,海底捞还布局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生态链条:颐海国际负责底料,蜀海集团负责中央厨房和食材,扎鲁特旗负责鲜羊肉,蜀韵东方负责门店装修,微海咨询负责人力资源和门店管理,红火台负责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讯飞智悦负责人工智能点菜......

在这一整条产业链的加持下,海底捞实现了如今门店的高速扩张以及远高于同行翻台率。

有人将海底捞比作一家制造业公司:海底捞是一个工业公司,通过标准化员工、食材甚至服务,输出标准化的套路,还让你心甘情愿掏钱和享受。

但这并不是海底捞的最终目的。种种迹象表明,海底捞正在跨越火锅、餐厅、餐饮综合服务商等诸多标签,最终成为一个综合型餐饮企业。

站在海底捞肩膀上的颐海国际

有的人说颐海国际是站在海底捞肩膀上才变成了巨人,但从颐海国际如今的发展态势来看,或许是因为颐海国际的发展,才成就了今天的海底捞。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市值,颐海国际760亿的市值登上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榜单,位列196位

颐海国际的市值表现十分优秀,从2019年底的473亿增长至760亿元。回望颐海国际的股价走势,在2017年至2019年每年都有100%以上的年涨幅,即使在2020年刚刚过半其区间涨幅也有68%

值得一提的是,颐海国际整体营收的6年复合增长高达55.02%,远远超过其他调味品企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调味品企业之一。

同时,颐海国际披露的2019年财报数据也颇为亮眼。颐海国际全年营收达到42.82亿元人民币,下同),据计算,2019年下半年,颐海国际营收约26.24亿,同比增长56.5%。下半年毛利润约10.17亿元,同比增长约50.67%,公司净利润约5.03亿元,同比增长45.1%

其中方便速食产品在颐海国际的这份财报中,是个不小的亮点。收入方面来看,方便速食产品在2019年取得9.99亿元,同比增加122.3%新消费场景的拓展对自热小火锅等速食产品的销售起到了助推作用。营收结构看,方便速食类产品占比达到23.3%减弱了对关联方海底捞集团的依赖,进一步增加了颐海国际的风险分散能力。

诚然,颐海国际近几年发展态势甚好,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直以来,海底捞对颐海国际火锅调味料类产品的收入贡献举足轻重。而根据颐海国际财报,来自于海底捞的毛利率一直远低于第三方,并且仅为第三方的一半。该公司2019年业绩公告中显示,在火锅调味料产品中,颐海国际来自第三方的毛利率高达55.6%,而来自海底捞的毛利率仅有27.5%。

有专业人士表示,在海底捞成本上升、营收承压的困境下,为了转嫁成本压力,颐海国际的业绩可能承压。

另外,从颐海国际财报分析,经销商数量虽多,但户均收入仅有96万元,如何让提升经销商质量是颐海国际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虽然得益于疫情期间适合“疫情宅家”场景的自加热小火锅需求激增,颐海国际自热食品供不应求,但随着疫情逐渐平缓,入局者也越来越多,颐海国际在自热食品领域面对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挑战也会逐渐增大。如何选择终端,选准有针对性的渠道也是颐海国际要思考的方向。

但就目前看来,颐海国际一直在重点拓展国内外第三方销售渠道,在拓展、深耕第三方上已经初见成效。相信发展日益迅猛的颐海国际将成为海底捞打造大型综合餐饮企业的重要链条。

海底捞近年来一直是餐饮行业的头部玩家,而颐海国际依托于海底捞的品牌优势和自身对于第三方的销售的深耕也颇有直上青云之态势。虽说两者背后都藏着不小的隐患,但机遇往往和挑战并存,直面挑战企业才能更具活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