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刚小学数学工作室·双减行动 ||五年级《找次品》教学反思

 书写自我 2022-04-08

一、课件封面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如2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只要把这2个零件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一定不平衡。如果3个零件中有一个较重的是次品,任意取2个放在天平两端,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流程

(一)前置汇报、课堂导入

1. 汇报前置作业一:

    天天超市为吸引客人举行了抽奖活动,李老板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了6个黄球和1个白球,摸到黄球可以兑换优秀奖,摸到白球可以兑换特等奖(摸出不放回),如果不限次数,请问至少摸几次能保证摸到特等奖?

图片

学生自行诉说需要几次及原因。

(设计意图:此处着重让学生体会“至少”和“保证”的含义,运气好的坏一次就可以摸到,而要保证摸到白球,必须考虑最坏的情况)

2. 出示前置作业二,展示学生在2袋饼干中找的过程。

(1)出示“掂一掂”、“数一数”和“用电子称称一称”

的方法,学生对比,说一说哪种方法好。

(2)在学生明确称一称好的前提下,追问学生需要称几次。

图片

3)同样用称的方法,展示学生用天平称只需要称一次的方法。

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发现找饼干的方法越来越科学、便捷,培养学生优化的数学思维,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3.揭示主题——找次品。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出示情境,探究新知。

田森超市新购进27袋积木,其中有一袋少一块,属于

次品,不能上架销售。如果你是超市理货员,假如用天平称(不用砝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袋次品?

(1)学生猜测可能需要的次数。

(2)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先探究简单的数据,然后从

中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常见的

例子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引导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 探究2袋、3袋积木中找次品。

(1)学生说一说2袋积木中找次品的过程。

(2)教具摆一摆3袋积木中找次品的过程,同桌之间

互相说一说找次品的一般思路。

(3)对比2袋积木和3袋积木所需要称的次数,追问

学生有什么疑问。

预设:3袋积木比2袋积木多了一袋,为什么也只需要称一次。

强调:2袋积木和3袋积木称时,天平左盘、右盘和盘外各有几袋积木。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置作业一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地找到从2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方法,所以可以用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感受;3个物品中找次品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需要摆一摆,和同桌说一说去感受找次品的一般思路;通过对比2个,3袋积木中找次品,使学生认识到次品的位置除了天平的左盘和右盘,还可以是天平的盘外,潜移默化中渗透三份)

3. 探究在8袋积木中找次品。

师:同学们,2袋、3袋中我们都找到了次品,如果是4

袋、5袋、6袋、7袋、8袋呢?大家还会找吗?那我们要不选择一个吉利的数字来进行探究,8怎么样呢?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自行探索如何

8袋积木中找到次品,组长将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称法一:一个一个称,需要称4次。

称法二:4个4个称,需要称3次。

称法三:2个2个称,需要称3次。

称法四:3个3个称,需要称2次。

3)将4种方案汇总,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案,思考导致我们所称次数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4)将第一次称时情况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从最坏角度思考,第二次称时要从较大的数字中去寻找,分析得出当分成的三份中最大的数字都尽可能小时,所用次数最少,即范围越小,越好找。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在8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通过

讨论,学生能够找到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对比发现分成3,3,2所需要的次数最少,提出疑问后,让学生明确,最优方案一定是在尽可能小的数字中去找)

4. 探究9袋积木中找次品。

(1)追问学生9袋积木中可以怎么找。

(2)学生猜想最优方案。

(3)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8袋积木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迁移

自行探索9袋中找次品,并且找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优方法)

5. 对比找出一般方法。

对比3袋、8袋和9袋的最优方法,观察分析尽可能平

均分成三份时方法最优。

(三)随堂练习、巩固拓展

1. 回归主题:如果有26袋,怎样称用的次数最少?27

袋呢?

2. 如果有50袋,81袋,怎样分组称的次数最少?

(四)课堂小结、加深认识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呢?

四、教学反思

对于《找次品》这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难,因此一节课的时间很难结束。我最多讲到8,至于之后规律的探索,只能放到第二课时进行完成。

我将从我的教学流程中依次进行反思。

首先是课堂导入部分。我的课堂导入是由学生的前置进入的,但是通过讲课发现,虽然前置作业中给出学生两个情境,但在课堂汇报时发现我的展示过于生硬,不够自然流畅,所以在今后的讲课中应注意课堂引入部分的语言,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

其次是探究新知部分。我的探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例1的探究找次品的基本思路。由于“次品”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概念,我在处理次品概念的这部分内容时,直接告知数学上研究的次品,并未作过多解释。在前置作业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找到2袋积木中找次品的方法,而3袋积木中找次品学生则需要交流完成。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并非所有学生都明白如何找,只是好点的学生明白如何寻找,说明没有将知识真正落实到所有学生。

在探究新知的第二大部分是基于例2的探究找次品的一般思路。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能够自行探究,并且通过推理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但是学生对于记录方式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我在讲课时候,是将记录方式放在学生汇报之前,但在讲课过程中,其实学生更倾向于形象记录,而由形象记录到抽象记录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教给学生他们便可马上应用。所以课下我在想,其实可以大胆放手学生,让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样的话对比学生的记录方式,一起探索出简便的记录方式反而更好。

最后,有关练习及结尾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带领学生继续探究9袋积木中找次品,以及找次品的规律,相应的,也未能进行下一步练习,是我的一大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