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别婚姻 氏,别贵贱

 神龙浪子zxm 2022-04-09

“姓”和“氏”最初表示不同的含义,是分开使用的。在先秦前,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氏族社会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知道了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同一个氏族具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不能结婚,而是实行族外婚,“姓”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也就是区别血缘关系的作用。

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

“姓”因为担负着“别婚姻”的重大功能,其作用几乎稳定不变,所以女子称姓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贵族妇女,姓比名还重要。

一个贵族家如果有多个女子,在她们出嫁前,一般在姓的前面冠以伯(孟)、仲、叔、季等表示次序的字来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等。

出嫁后,要在姓前冠以她所出自的国名或氏,如出生在齐国的姜姓女子,就叫齐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宠妃褒姒,姓姒,褒国人。

如果嫁给国君,要在姓前冠以老公的国名,《春秋》中记载的杞国夫人杞伯姬,“杞”代表她嫁给杞国国君,“伯”代表她在姐妹中排行老大,“姬”代表她的娘家姓姬。

如果嫁给卿大夫,要在姓上冠以老公的氏或受封的邑名。如春秋时代四大美女之一夏姬,是郑国的公主,姓姬,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因此被称为夏姬。

所以,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不管有多少不同的称呼,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这是不会变的。

如果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又该怎么称呼呢?一般的做法是,在姓的后面加女、母、媪、妪等字,好比我们现在的什么姨、娘、婶、婆、妈、姥之类的,如商女、孟母、赵媪、刘妪等。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那么,“氏”又担当了什么功能呢?在以男子为中心的上古时期,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无可争议的代表,只称氏不称姓。

《左传,隐公八年》中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是赐予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让有德的人建立诸侯国,根据诸侯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又根据封地为他命名氏。

《通志·氏族略》中说:“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先秦时,等级制度森严,男人称“氏”,但不是谁都有资格称“氏”的,只有贵族才有权使用。所以,“氏”的功能是“别贵贱”。

一般的小老百姓,对不起,你只有阿猫、阿狗之类的名,不可能有“氏”的称呼。但如果有阿猫、阿狗这些名字的人很多,又怎么办呢?通常的做法是,把他的职业和名加起来称呼,或者根据他的特征和名一起称呼。如《庖丁解牛》中那个手艺超群的庖丁,就是一个名字叫丁的厨师。

姓氏,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开始混乱起来,“氏”大多转变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到了汉朝,“姓”“氏”完全融为一体,都表示姓的意思,平民老百姓也能有姓了。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表明,在史籍中,太史公司马迁是正式把“姓”和“氏”合在一起的第一人。他在介绍孔子时说:“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姓子,孔是他的氏。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姓氏合一后,本来是男人专用的氏,反而成了表示女子家族的例称。听起来有点费解,举个例子来说就很明白了。在1949年前,女子出嫁后,普遍要依附丈夫的姓。如一个出嫁前叫孟女的女子,嫁给一个姓刘的男子,她就会被称为刘孟氏。这里的“氏”,是表示她的娘家姓孟。在港台地区,这样的名字现在仍存在,您看到某个女士有4个字的姓名,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姓氏,不同场合区别对待

尽管姓氏合一、含义相同了,但在不同的场合,还是有区别的。

按照一般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姓。比如,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我们经常会很礼貌地问对方:“请问您贵姓?”如果有人问对方:“请问您贵氏?”恐怕会让对方认为您脑袋抽筋了。

中国的家谱、族谱、宗谱等,都是用“氏”,如《陈氏家谱》《刘氏族谱》等,恐怕没有谁见过《陈姓家谱》《刘姓族谱》吧?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氏”是男子的专有称号,家谱、族谱等是记录男性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的,所以家谱、族谱上都用“氏”。在正式、庄重的场合下,一般都用“氏”。

对约定俗成的称谓,尽管与日常称谓有些不适应,但我们仍尊重历史,仍用“氏”。例如,黄姓中的江夏郡望,在黄姓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大家都称之为江夏黄氏。这时,我们就要尊重历史,如果写作江夏黄姓,是不是觉得怪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