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简称为什么是种渔具?

 真友书屋 2022-04-09
新民说iHuman 2022-04-09 16:56

图片

众所周知,上海简称沪,亦称沪上。但鲜为人知的是,沪是一种古老的渔具,其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似乎和今日上海的都市景观全然不相干,但若梳理上海的前世之身,也就不难理解“沪”这一简称的来历。

我们的先民在沿海沿江之滨,插竹或堆石为坝,利用潮差来截获鱼虾,用竹者称为竹沪,用石者称为石沪。沪是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渔具之一,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载:“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云扈”。《太平广记》中也提到了扈:“近有海上人于鱼扈中得一物,是人一手,而掌中有面,七窍皆具,能动而不能语。传玩久之,或曰:'此神物也,不当杀之。’其人乃放置水上。此物浮水而去,可数十步,忽大笑数声,跃没于水。”在古代诗文中,此器又名鱼梁,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云“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即言水落之后鱼梁露出。因在江河湖海中使用,“扈”后来被加上三点水,写作“滬”,简化之后变成了“沪”。

沪最早见于地名,可追溯至东晋。那时吴淞江直通大海,沿岸居民在海滩上置竹,以绳相编,根部插进泥滩中,浩荡的竹墙向吴淞江两岸张开两翼,迎接着随潮而至的鱼虾蟹。而那呈喇叭形的河口又称作“渎”,故吴淞江一带被称作“沪渎”。陆龟蒙《渔具诗序》说得更为直接:“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

沪渎也即布满竹沪的河川,其地大致相当于青浦区东北旧青浦一带的古吴淞江。吴淞江古称松江,又名松陵江、笠泽江,河口段曾宽二十里,是太湖入海的主干水道。唐天宝五年(746年),于吴淞江下游南岸置青龙镇,镇东临海, 水面辽阔,曾是鱼沪林立的世界。东晋吴国内史虞潭“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沪渎也是一种抵御海寇的军事要塞,屡屡出现在地图上。东晋末年的孙恩在海上起兵, 袁崧筑沪渎垒以防备孙恩,但终被攻破,城陷身死。《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了一则与这次战役有关的故事,从中可见六朝时沪渎的战乱之苦: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图片

孙恩后来又在沪渎被刘裕击败,逃至舟山群岛。这个孙恩后来被称为“海寇之祖”,后世据守海岛作为基地的枭雄,都在孙恩那里受到了启发。东晋大将刘裕因征讨孙恩而起家,功高震主,逐渐坐大,最终篡了东晋,建立刘宋政权,南朝由此拉开序幕。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宋、齐、梁、陈等政权如走马灯一般轮替,国柄多为武人自恃兵强马壮而谋篡,连年兵燹不断。再到侯景乱梁,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最后侯景众叛亲离,败退到松江,与心腹数十人坐船从沪渎入海,企图北逃,最终被部下所杀。当时的沪渎拱卫京师建康(今南京),外接舟山群岛,进可以攻京畿,退可回海岛,作为战略要地,争夺惨烈,几经易手, 以致生灵涂炭。

至宋代中期,沪渎已经不能行驶大型的船舶,往来商船都停靠到吴淞江支流上海浦,沪渎旧址逐渐塌陷于江中。南宋景定、咸淳年间,上海浦日益繁华,设为上海镇。后来,沪之旧名仍在,便作为上海市的简称,沿用至今。

与沪类似,汕头这一地名也源自渔具。汕是一种古老的渔具,《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汕汕。”汕,即带有提线的抄网,用来捕捉小鱼小虾,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囊袋状的小型网具,主要用于内陆淡水,作业规模相对较小。艺学轩影宋本《尔雅音图》中有“罺谓之汕” 的考证。汕与罾之类的提线式网具相似,但比罾稍小,灵活性似更佳。

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浦水寨为汕头汛,乃有了汕头之称。如今,汕头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与汕头相似的,还有汕尾,二者都与汕这种古老渔具有关。

以渔具为地名的上海和汕头,如今已被高楼大厦覆盖,古老的渔具难觅踪迹。渔具成为城市之名,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化事件,这是渔具的胜利,亦是民风民俗的胜利。回想当年,这些沿海城市的海面上还满是竹沪与网影,一眼望不到尽头,乃至遮蔽了海滩。而且,这些定置渔具的使用又非止一日,它们以极高的使用频率而久占近海。可以想见,若无庞大绵延的空间优势和持久使用的时间优势,小小的渔具是难以成为地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