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需要有圆心,固守圆心才能万众一心。学校管理也是一样,必须要找到一个办学的核心,来解决“为什么办学、怎样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学校要用这个核心统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校找到了办学的核心思想就找到学校的办学宗旨(一般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学校将校训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学校要围绕这个核心打造学校的文化体系建设。 学校文化体系说法很多,有说二分法的,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有三分法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也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我个人比较认可五分法,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 ![]()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体系建设中是要发挥统领作用的,并且能够统领其他的四个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又包括办学理念、标识、三风一训等。在办学理念的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体系化,要用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制定的愿景、目标、管理理念等等,同时要在三风一训的制定中要有体现。 物质文化是学校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的东西。我们所讲的物质文化就是很多人讲的校园文化。物质文化要包括学校建筑、学校景观和文化设施。物质文化的建设不仅要符合学校的整体设计、美观,更重要的是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很多专家讲的学校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棵小草都能育人,时时处处能育人,这就是指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举一个例子,我们不管是多么粗放的人,我们到了高档场所(例如五星级宾馆),我们都会不自然地正正衣冠,说话轻声细语并且使用文明用语,这就是环境育人。我们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达到学生入校即入规则、入校即学习、入校即文明等等。学校在建设物质文化时,也要加强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让学校更有辨识度,要通过统一的视觉加强学校的凝聚力提升和培养师生的集体归属感。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学校要根据“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十六字方针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做到“管办评”相对分离,要用制度树立明确的工作导向和价值导向,发挥好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设达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标准、事事有流程等的要求,用制度保障广大师生合法权益,制约“庸懒散”行为。 课程文化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文化更侧重于用课程的方式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训。抓住课程这一载体,即可轻松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有关课程的问题已经在前期的头条号中讲过不再赘述。 行为文化就是行为示范,包括校长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行为文化体现在校长、教师、学生的一言一行上。一个学校好不好,有没有战斗力,一看学校师生的精神状态就能够看得出来。行为文化又包括浅层文化(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浅层文化是指学校的穿着打扮,例如服装、头型等。中层文化是指学校师生的待人接物及处事方式等,例如学校的接待、组织会议等。深层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机制落实情况,是否指令畅通、令行禁止等。例如学校制度的临时工作的落实情况、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学校文化体系建设是通过精神文化统领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如果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完善,且富有人文情怀,那么学校的管理应该是非常科学、高效的,是我们所说的学校管理的4.0版。 |
|
来自: 云哥7tz6c7y122 > 《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