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医丁甘仁,上海中医药界的领军人物,为筹办中国第一所中医药学校做出杰出贡献

 特斯拉盗梦者 2022-04-10


↓↓↓下视频版↓↓↓

弘扬中药文化,科普中药知识,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上视频版↑↑↑

↓↓↓下文字版↓↓↓
上海市与孟河镇,如今尽管相差巨大,但两地的文明进程都是源于古代水滨村落。而且上海的黄浦江,孟河的黄山都是得名于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两地的老城厢都是为抵御倭寇而建造于明代嘉靖年间。嘉善对黄山两山夹一城,形成了双龙戏珠的格局。因此,孟河城简称孟城,又叫珠城。
来到上海福地,孟河一派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格局。希望就寄托在丁甘仁身上。由于得到巢崇山的提携,他全面继承了费、马、巢三大前辈的学术思想,成为孟河一派的集大成者。经巢崇山推荐,丁甘仁到上海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仁济善堂坐诊。
丁甘仁以人际善堂为平台,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他的寒温合一理论也得以成功实践。
丁甘仁还广交医界朋友切磋医道,他和巢崇山的医家组成的社团,以研究医学为宗旨,颇有进步。在丁甘仁的医界朋友中,他与孟河医派杰出弟子。《诊余集》的作者余听鸿结为至交。余听鸿的女儿余兰和孙女余中华后来分别嫁给了丁甘仁的儿子丁仲英和孙子丁济南。余听鸿之子余继鸿幼承家学,又做了丁甘仁的学生及助手。丁甘仁在给《诊余集》写的序言中自豪地说,孟河名医之众,冠于吴中。
1896年,中医称之为烂喉痧的猩红热,突然在上海爆发,丁甘仁运用孟河医家全科医生的本领大显身手。
丁甘仁先后治愈的喉痧症患者达万人之多,连在上海的外国人也重金请他看病。
1912年,烂喉痧再次在上海肆虐,丁甘仁在诊疗中对病症重新认识,在继承马培之喉科学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更加得心应手,治愈了大量病人。而且面对其他疾病,他的辩证论治也是眼光独到,出手不凡。
随着门人兴旺,丁甘仁的家道渐渐殷实,他决心和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等前辈一样大做善事,他一跃而成为上海中医药界的中心人物,决心办一所中医学校,又好又快的培养中医人才。

然而就在19127月,北洋政府召开第一次教育会议时,却未将中医药列入所制定的新学制中。
数月后,教育部公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令,中国医药学也被摒弃。教育总长汪大燮更是声称,决议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此时,从同治元年及1862年,巢崇山将孟河医学延伸至上海。再到丁甘仁巍然崛起于海上杏林,成为继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之后的又一位大家,50年来,孟河医派已经在上海深入人心。
丁甘仁决心采取行动,1915年,他手书《公民丁泽洲等为筹办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和《呈各部文》发往正在上演复辟称帝闹剧的北京。
丁甘仁写道:抚今追昔,深为中医前途惧焉。中医之不振,非一日矣,至今日而尤甚,欧医东渐,国粹将亡,杞人之忧,何其有极。
19166月,袁世凯因病不治而亡,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就在这交替之间,丁甘仁的呈文转交到了教育部和内务部,这一次已经换了总长的教育部批示——许。内务部于是顺水推舟,也做批复——教育部既深嘉许,本部自所赞同应准备案。
全文完!!!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