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思维课21:你知道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吗?

 昵称61114037 2022-04-10

1、阴阳,阴阳,阴在阳前

第19课讲过了,上古人们衣服短缺,靠天吃饭,冬天往往就意味者寒冷,饥饿,甚至生死离别。

对人生而言,这些感受是最刻骨铭心的。所以伏羲将冬至称之为老阴,最冷之意。老阴,之后,阳气开始生长,至夏至,就是老阳了。夏天还有个不好言说的地方,同样因为衣服短缺,且兽皮腐烂的也快,古人在夏天基本上就是赤条条的了。前几年批评不文明行为,很多地方一到夏天,很多男人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的行为,不幸就成了典型,呵呵。

图片

所以古人在使用阴阳这个词时,是把阴放在前面,没有叫阳阴的。慢慢的,也就有了以冬至这天计算年份的习惯。这都是源于生活经验和记忆传承。

还有个原因,就是对于一天而言,太阳出来,黑暗散去,如定日头为阳,则黑暗为阴,阴也在阳前。所以,我们现在提到这两个字,还是用先阴后阳的说法,即阴阳。这个顺序引发的思维即行为方式,就是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困难想在前面,把成功放在后边。先苦后天,先天下之忧而忧。

图片

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出发,也有人把太阳引发的阴阳称之为明阴阳,把月亮引发的阴阳称之为暗阴阳,所以很多地方的文明记载里会有对月亮的崇拜,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很久以前,华夏先民就认识到,月亮不过是太阳反射形成的,日落月升,日出月尽,慢慢的就不太提月亮的阴阳了。这是不给神道教留机会。

2、日,月的妙用

那么月亮去哪里了呢?到了月历、文学、情感和生活中去,这也叫物尽其用吧,呵呵。

在上古历法中,太阳承担着时辰和年份的界定标准,月亮的周期性运行就形成了月历。我们来看看时辰、月历、年历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及其重要的知识,也是华夏族率先实现文明化的重要基础。

要说上古先民的智慧层面,真的大大出乎我们的想象,直觉往往都会认为不真实,这其实是不了解进而导致的不自信。不过,不管你自不自信,祖先的这些智慧都融合在你的基因里了。

他们通过简单的对日月的观察,就能算出来时辰,月历,年历来,也能算的出一年的天数,一月的天数来,并能跟踪日月的变化,来做出适当的修正和调整。这首先就是伏羲的功绩。

3、十二时辰

伏羲从小就有个习惯,喜欢看父亲立在地方的杆子,那个时候,燧人氏忙于取火,没有时间照顾他,就把他拴在杆子上,他也只能追着杆子或者自己的影子转圈圈。

太阳从东面山顶升上来,这时杆子的影子拖得很长,一度比杆子本身还要长,伏羲去影子的尾部插上一个小树枝。随着日头逐渐升高,影子越来越短,他同样在差不多的地方插上杆子。这个时候,父亲扔给他一块肉,记住那时还没有火,只能生吃。不过,到底是早饭还是午饭,我们确实就没有办法核实了。

然后太阳到了头顶上,同样的在影子的尾处插上一个树枝。如此反复,他就大体上掌握了日头跟时间的规律,算出了白天的时间。然后他让母亲制作了一个专用的长杆子,放在族人聚集的广场上,在地方插上六根小树枝,杆子的影子到了树枝处,就意味着相应的时间,大家就不用再去抬头看太阳了,直射的太阳毕竟还是很热辣的。按照同样的道理,在月圆之夜,他同样测量杆影的长度,又知道了夜晚的时间,这就掌握了12时辰。

知道了时间,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太重要了,上班下班,回家晚安,农忙务工都靠它。古人因为能够掌握时间的人,都有一定的权威,以此来安排族人一天的吃喝拉散,劳动休息,这是氏族社会成熟期的重要标志。12时辰,当然在开始时没办法要求精确,这主要是因为日头、月亮、影子不稳定的原因。怎么办才能更精确的?这就靠生活经验的累积和总结了。

图片

下面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标注的12时辰,后者应该出现在前。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亥时】人定。

4、月历、年历与正弦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月历。伏羲是怎么做的呢?

同样还是这跟杆子,他根据月亮升到他头顶的位置,照着杆子的影子,在尾巴处插上小树枝。每天如此,慢慢的就发现了规律了,也就是说,月影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然后过了一阵子,又重新来一遍。杆子的影子形成了一个在最远点和最短处来回运动的规律性。跑完一次,需要插15个树枝,跑完一个周期,要插30个树枝。这就够了,一月30天。

图片

这个运动规律,如果有现代数学,不就是正玄函数吗?还不懂啊?那你画个正交十字,取30天为周期,把每天不同的影子长度标在横柱上,然后把顶端用线连起来,就是下图的正玄曲线,而月中那天正好是中点,即最短的那个。以后谁再说,华夏先民不懂数学,不重视科学,你就拿这个故事扇他脸。如果你自己也这么认为,那你就是再扇祖宗的脸,就是不肖子孙!

年历?不过就是上述过程拉长,把月亮换成太阳罢了。不过呢,为了精确期限,伏羲制作了最早的圭表,如下图,立着的为圭,横着的为表,上面做了些刻度,制作专门工具从此成为华夏族天文观测的传统。正午的日头照在圭上,圭的影子会与表上的某个刻度对应。通过这个方法,伏羲算出了一年的天数为365.2天。后世的人们学会了偷懒,不去看影子,而是在圭的顶部钻上小孔,看阳光照到哪个刻度上,以此来测定具体的日期。

图片

同样的,伏羲总结出来,一年中,太阳也是在做正玄运动,即从冬至的最长点,到夏至的最短点,再从最短走到最长。从最长点往最短点的运动中,有个中心值,反过来也有一个中心值。然后,他把这四个点,和观察北斗星斗柄的位置联系起来,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北斗指北,为冬至,老阴;北斗指东,为春分;北斗至南,为夏至。只有到这里,符号才能最终替代了象,对象和思维实现了一致性,然后再用数记下来,这就形成了最终的象数模型。

5、勾股定理

怎么样?惊讶不惊讶,神奇不神奇?不过别急,还有更神奇的。

听说过勾股定理吗?定义是——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在△ABC中,∠C=90°,则a²+b²=c²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没有知识和历史的蠢货,却说,是希腊人最先发明了勾股定理,希腊到底有没有现在都要存疑,而上古文明的方程式已经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不承认,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二逼心态?

图片

根据西汉《蒋铭祖算经》上的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商高定理”。蒋铭祖还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事实,不容否认。

图片

其实大禹并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就是伏羲。股为圭,为大腿,立着,勾为表,为刻度,横着,两者成十字直立。算出来勾和股,把勾股的两个顶端连起来,自然可以算出弦的长度来。然后通过顶点的连接,继续发挥,更神奇的结果也能出来,这就是测定天地距离。

现在学生们所使用的直尺,圆规,三角尺,源头早在上古就有了。当然,让你去算周天,确实也未必能够做到了。不是能力退化了,是你不相信,视野被局限了。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是基本的算术法则,不然是很难算得出一年的天数及四时极点的。即便伏羲算出来了,也没有办法推而广之,文化缺乏符号是不具备大规模传播性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数学,源头上来自于天文学的产物。

一定要记住了,作为现代科学来说,经验,数据,验证,结论等事项,华夏文明从源头上就有了,相比西方,我们最多缺乏的假设罢了。你为什么那么聪明,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人去欧美大把的拿奖学金,这都是祖先的恩赐。如果从伏羲算起,这都祖传了快万年了。

千万不要以为伏羲的神奇,到这里就结束了,早着呢。从1到10的十进制数字,平面伏羲八卦,到立体圆周运动,甚至是浑天仪的原始模型,都是来自这里。慢慢看吧,别急!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