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4胜复之作:胜复或萌或起,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气之生,与其化,盛衰异也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黄帝和岐伯之间讨论完“胜复之变,早晏何如”之后,他们有开启了新的对话。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一、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胜复之作”。“作”包括胜复之气的“萌”和“起”,如前文所言“复已萌也”、“胜尽而起”。萌为气之初生,起为气之盛化。从岐伯后面的应答来看,这里的“胜复”当不是六气之胜复,而是特指四季四时寒、暑、温、凉等四气之间的胜复。


“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四时之气,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为四季四时当位之正气。寒暑互为胜复之气,温凉互为胜之气。以寒暑二气为例,寒气大胜则暑气来复,复气有萌、起之别,寒暑间的温气为复气之萌,暑气为复气之起;反之,暑气复而太过则又成新的胜气,胜至则复,暑气大胜则寒气又来复,暑寒之间,凉气为复气之萌,寒气为复气之起。寒气复而太过则又成新的气……如此循环往复。温凉二气胜之作类乎寒暑,兹不赘述。黄帝的问题,寒暑之间的温气、温凉之间的暑气、凉温之间的寒气、暑寒之间的凉气,四气四季交替之际,为什么发生不应时位而至的情况呢?例如早春晚秋、早冬晚夏这样的情况。
“其故何也”。四气轮替胜复之气,不应时位而至,甚至会发生气候晚至的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实际上,黄帝这是在问四时四气之早晏何如,这是对上一个问题“胜复之变,早晏何如”的深入或具体化。
二、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
岐伯以先普遍后特殊的方式展开了应答。我们今天先来看气之生化的普遍性。明日再精读四时之气生化的特殊性。
“夫”作为语气助词,表示将发议论之发语词。
太极一气动而为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讲:“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为阳气太过而为胜气,“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为阳气太胜而阴气之复气萌生。“静极复动”为阴气复而太过成为新的胜气导致阳气来复。“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气二气交替胜复,此胜则彼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为少阴、太阴,阳分少阳、太阳,以明阳盛阴生而盛、阴盛阳生而盛之萌起生化之动态作用。
“气之生”,气之初萌之生,其作用衰微。
“与其化”,“化”为气盛壮之谓。气生由少而壮,其作用盛甚。
生与生乃一气之萌、起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少、壮两种状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讲:“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与少火之气同为一气,但少火之气蒸蒸日上,是以其气壮而盛,壮火之气乃少火之气盛极而衰之气,是以其气衰而弱。
“衰盛异也”。气之作用有生、少、壮(化)三种状态,例如阳气冬至一阳生之后,又有春之少阳、夏之太阳少壮阳气之异,同理,夏至一阴生后,又有秋之少阴、冬之太阴少壮阴气之异。气之体有少壮之差,则气之用有衰盛之异。此为阴阳二气普遍之理。
气既有少壮、衰盛之异,则阴阳交战胜复之际,阴阳二气之至,自然当有早晏、迟速之差,“或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亦为情理之中。
明日看岐伯如何从普遍过渡到特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