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39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4-11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誉无誉。不欲碌碌(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内容简要: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一是道,得到道的全体。前面谈到过“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所以能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就是能够看到曲而后能全,枉而后能直,洼而后能盈,敝而后能新,少而后能得,多而后能惑。

这便是看到阴阳两个方面,所以有道之人都是得到道的全体,然后从道出发,不会偏于一点,天清地灵。

《中庸》里说“天,高也,明也;地,悠也,久也。”天的高明,地的悠久,就是清和宁的体现。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天在有道的时候才能够把高明的一面体现出来,否则就会飘风、骤雨;地只有在悠久、博厚的时候,才能够孕育万物,不然就有海啸、地震,不能够承载万物。

狂风、暴雨、地震、海啸都是天地的和气被破坏了,一碎了,道有了偏失。天地自己不会偏失,但是人会干扰整个天地的气场。

人在天地之间,如果可以好好做事情,合乎道,一定是天清地明,风调雨顺。

但是人如果戾气太重,或者造业太多,像前面所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把天地的和气破坏了。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破坏了这个整体,地就不能载物,天就不能覆物,天崩地裂。人如果不能够得这个一,也就无法高明、薄厚、悠久。

神得一以灵

神就是我们的元神,是谷神。“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人分为性、心、身三个结构,一言一行由心决定,心的主宰是元神,元神如果清明,就可以赋予心正知、正见、正行、正精进等强大的力量。

神无以灵,将恐歇

如果人被物欲、仇恨、贪心蒙蔽,神就不灵,元神就休息了;元神休息,妄心作怪,人就被魔控制。(魔就是心中的恶念。)

《六祖坛经》里说:“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心中有正见的时候,就是神灵的时候,就是佛住在心中;如果心中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就是魔在舍。

佛、魔一念之间,神能够得一,就灵,神无以灵,将恐歇。所以我们的元神要能够得一,要处于虚无的状态。(得一,就是虚无,逐渐退去,至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入道的关键,是得一的关键。)

《道德经》是讲修行的,学《道德经》不谈修行,就是隔靴搔痒,所以要一直练习虚极、静笃。

谷得一以盈

深谷得一之后才能够充盈,就像人能够经常虚极、静笃,就真气充足、智慧充足,这就像虚掉的心,能容纳万物。

谷无以盈,将恐歇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办法生生不息,产生智慧,它就会枯竭;我们的气息如果不能绵绵密密,我们就会感觉到很累。这就是谷神,谷在里面,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无了之后,还要再能够把它充盈起来。(谷是一个虚的容器。)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都要得道,才能够生生不息。万物受阳光、雨露、天地的滋养。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百姓受到候王的滋养,候王守一,就能够有天下很久,因为他居其位,行其正。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

如果候王不能得一,他就会肆意妄为,就会沿着道德仁义礼的路往下走,就有可能在礼上兜兜转转而不知道归道,就很难长久。

而候王的贵高是从体恤百姓来的,这便是孟子所说“百姓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居上位要看到下面,这就是上与下一体,称为一,而不是二。如果自己居于高位,认为百姓是为自己所用的,便失去了君位所应有的德行,就不能够把江山做得很稳。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你处于高位,处于贵的位置,但是贵是通过服务百姓来完成的,高是通过百姓拥护得来的。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因为求高而失了根本,隋炀帝、秦二世就是案例;明白了这一点,一定是百姓为上。

以前的君王,自称孤、寡、不榖,都是贱称,就是以贱为本,提醒自己不要忘本,难道不是这样吗?

故至数誉无誉。不欲碌碌(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能够明白这一点的人,即使有整车整车数不清的珠宝,也不把那些当珠宝。故致,数舆无舆;不致,就会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就会把自己看成好的不得了的美玉,把别人看作贱的不得了的石头。(致是到达)

普通人也常常会这样自视过高,而常轻于人,这便是没有得一;不得一,就不会高明、博厚、悠久,就不得明,就无以贵高。

所以我们要经常警醒自己有没有做到不自视过高,有没有不轻人,一旦有轻人的念头出来,就立马觉察与转念,返回到道上来。

所有的经典都是让我们对照,给我们指引的,于是数舆无舆,便是金玉满堂而能守,因为无知,不以这些货为好,会把这些货善用到明的身上。

所以得一者,势必以道为主,居于道中,而行于万物,处其厚,处其实;在此基础上再放眼天地万物,居于本位,而用之万物。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