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五个问题,读《登鹳雀楼》
这首《登鹳雀楼》名垂千古,尽人皆知。如果有人说出上句,马上有人可以接出下句。诗中的名句“更上一层楼”,鼓舞着人们登高望远,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关于这首诗的解读、赏析太多,为了有一些新鲜感,小编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再次聊聊这首诗。通过解答五个问题,多角度了解这首《登鹳雀楼》。 一,鹳雀楼为什么会修在黄河岸边,难道不怕水淹吗?很多资料介绍这座楼的时候,都会提到,鹳雀楼是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蒲州城外靠近黄河。事实上,鹳雀楼距离黄河还有一段距离,只有登上楼顶才能隐约见到黄河。所谓“靠近”,从距离上看也有几十公里。 二,盖楼需要花钱,为什么选在了蒲州这个地方?在唐代,蒲州经济繁荣,富甲一方,是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蒲州有盐湖,可以产盐,积累了大量财富。蒲州重视文化教育,唐代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都是蒲州人。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物阜民丰的宝地盖一座高楼,也就不在话下了。 三,王之涣真的到过鹳雀楼吗?唐代的鹳雀楼已经毁于战乱,现代人重建了这座高楼。鹳雀楼的顶层,有一尊王之涣的铜像,抬手仰头注视黄河。王之涣是山西绛州人,很早就参加科举出来做官了。 有学者研究表面,《登鹳雀楼》是他35岁时的作品。结合王之涣年表,他30多岁的时候还在当官。这就矛盾了,要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早于他35岁,要么他写诗的时候,只是听说了鹳雀楼的壮美景观,有感而发。当然了,对于王之涣这样的大诗人来讲,他是否登楼写诗并不十分重要。他的才情并非见到实景才能抒发,灵感到了自然可以迸发出创作的火花。 四,为什么王之涣写的是傍晚时的景色,他不怕看不着吗?鹳雀楼在蒲州城外西南方向,日落的时候,西面的光线会更亮一点儿。此时遥望黄河,反而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所以他说,“白日依山尽”。 五,这首诗为什么如此有气势?诗中并没有出现威武、霸气、豪迈这些词汇,却让人感受到内心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诗歌的魅力,王之涣采用缩万里于咫尺的手法,产生了咫尺有万里的豪情。“欲穷”二字充满了期待,“更上”二字直接说出方法。一问一答之间,仿佛天地尽在掌握。 涵义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是《登鹳雀楼》的千古流传的原因。 拓展阅读 情到深处自然浓,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 这首词中隐藏了一个“大八卦”,周邦彦《少年游》 如果有唐诗排行榜,哪几首可以名列前茅 他想留住春天,王令《送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