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小雨123 2022-04-11

语文怎么教才最有效,这是近段时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我摸索出了一套“学生主讲,教师辅助”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语文课的主角。教学效果还算不错。这一模式主要分为课前自学和课堂共学两大步骤,课前课后两头牵着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自学

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会提前两到三天让学生进行预习。课前预习的内容包括:生字、新词、课文内容、好的句子、重点段落、以及课后的学习任务。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留待课堂上解决。预习备课可自主完成,也可几人形成学习组织,集体备课。教学中高年级时,对重点篇目,我还要求学生除自己掌握生字、新词等基础知识外,尽最大努力理解文本内容,通过自主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力图解决。课前预习其实就是让学生提前自学,时刻准备着能够讲给大家听。因此学生预习的内容是很多的,下的功夫也是很大的。

二、课堂共学

课堂共学,设一名主持人,另设阅读组、评议组、释疑组、考评组等,各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各组的职能定时轮换,保证全班学生的参与。

读中悟理、读中孕情。(大约需6-7分钟)

主持人简单诠释课文题目后,布置学习任务,做好小组分工。阅读组负责朗读课文,评议组提出阅读要求并对阅读组的表现给予评议,其他小组代表也可参与评议。阅读的一般要求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声音洪亮,不漏字不添字,合理停顿,读出感情、读准语气。如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画杨桃》中的人物对话:“好——笑!”“不……像。”“像……五角星。”读时应该注意人物当时的心理和语气。注意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评议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必要时可请教师范读。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大约需5-6分钟)

进入第二环节,主持人抽取任一小组负责概括课文内容,交待文本的行文思路和文本结构。之后,由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要求语言简练,叙述完整,可口述,也可板示或图示。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课《泉水》。学生可以这样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泉水的特点,歌颂了泉水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结构和脉络上也很清楚: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句段解析、释疑解难。(大约需10-15分钟)

第三个环节,就重点段落进行解析。具体做法为:先由几位同学找出课文中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并提出问题。释疑组给予分析解答。这一环节难度较大。释疑组如解答不了,可求助于老师或其他组同学;也可安排全班讨论。对优秀的语段提倡摘抄、背诵等。问题解决以后,可由主持人提议全班同学结合实际,进行虚拟情景下的口语表达练习。如“我想说……”“我要对谁说……”“假如我是……”等形式的训练。以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第10自然段为例:“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一段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段落。正确理解“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挖掘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不难了。因为课文叙述的情境很贴近学生实际,因此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对自己的父母说点什么。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爬山虎的脚》一课第3段。释疑组可就这一段落进行重点讲析,只要能点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等,对理解整篇课文将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环节,能够直接考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较难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合理引导,适当点拨。

方法提炼、学以致用。(大约需6-8分钟)

每篇课文在表现方法、语言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地方。主持人可以引导大家学习讨论。先由学生找出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倒叙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先在小组内讨论它的表达效果,再进行对应练习。同时,主持人还要引导大家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第1段,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对翠鸟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绘。学生可就这一描写手法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巩固检测、总结评价。(大约需5-8分钟)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由考评组就本节课的知识,列出相关的考题。小组内进行检测互评。将评价结果报给教师。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进行合理引导、补充、纠正等,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在自主学习探究中,理解文本,提升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