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塑生命的人》评课记录

 大象时空 2023-10-14 发布于江苏

《再塑生命的人》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家海伦.凯勒描述了自己遇到莎莉文变化的事情。上周组内开了公开课,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大致流程如下:简单介绍海伦.凯勒的一生——梳理字词——填写表格展示遇到老师的前后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旨——延伸苦难的名句。

课堂节奏呈现前松后紧,在四十三分钟时结束新课,进行了当堂检测。当然当堂检测也占用了部分课间时间。反观这节课,前面部分用时长的原因大概有三点。下面逐一分析下。

一、根据词语意思说出词语环节,学生卡住了。

教师在出示生字拼音环节后,随即出示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回答出词语。教师相信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答案,因为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文。但是课堂上却冷场了。教师一再鼓励,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回答。这个环节耗时多了。

原因在于,教师高估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另外,作为一篇新的课文,还没上之间,学生就能够准确根据词语意思说出词语,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相当于是学完课文后的一种检测,具有挑战性。词语是离不开句子的,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词语教学。化整为散,在具体的句子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追问、对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词语。

二、完成表格环节,用时太多。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找出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我的变化。教师出示了一个空的表格,分别填写段落事件、海伦的感受。教师出示了这个表格的眉头三项,隐去了中间的空表格。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教师才出示整个表格的答案。

文章比较长,学生在寻找时有时不是按照段落顺序,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段落顺序。导致学生不能随意找,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回答,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在中考试卷中,有时也有这一类表格填空题。但是,它们的表格中有的项目会给出答案。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给出的部分答案,寻找到其它的答案。这样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具有仿写的一些性质,学生比较容易完成。建议老师不要出示空表格,将其中有的项目错落标出答案。这样给学生一个寻找的支点,降低难度,提高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兴趣。

三、前后环节杂糅,后面内容讲解仓促。

学生在填表格这个环节,教师已经引导了学生分析教师形象。但是表格这个环节结束后,PPT才展现出分析人物形象,教师按照PPT的出示顺序,又进行了再次分析。很明显,教师被PPT牵着走了。

如果教师没有在填表格环节分析人物,可以按照PPT先后顺序再分析人物形象。如果填表格时已经分析了,后面人物分析部分就可以一带而过。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来做。但是,我们发现,表格填写和人物形象分析最好不要杂糅,因为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如果放在一起,可能两者都无法比较透彻分析。所以,建议表格填写速度加快,而分析人物形象时间稍长些。这样,也为后面领悟主旨打下铺垫。

课堂教学中,抓住冷场的环节和疑惑点去思考,我们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课堂感悟能力。找出问题的原因,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