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小雨123 2022-04-11

从教不觉已23个年头,对什么是教育,一直没有太深的认识。但一颗不太安分的心,总想弄明白教育到底是什么。近两年,我在教育教学之余,边学习边摸索。懵懵懂懂中,几个关键词在脑海中连成了一条不算太清晰的丝线,引我追寻教育的梦想。

我终于可以说,教育可以这样表达:教育=信仰+适应+影响+传递+等待。

凡事信则灵。信仰是使人进行某种行为的最坚定和持久的心理指向。信仰能使人战胜挫折,经历磨难,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虔诚的宗教徒一心向善,靠的是信仰。基督徒每次能在吃饭时,仍不忘默念,感谢天父谢谢耶稣。恳求圣灵在他们心间。可见,天父和耶稣在他心里的分量。我有时会傻傻的想:“如果这时他们心里装的不是'天父’和'耶稣’,而是'教育’,会怎样呢?”

其实,教育也是一种信仰,只是多数老师没有认识到罢了。这也许正是许多教师只能成为“匠师”,而不可能成为“人师”的原因吧。教育的功能是“教化”,是让人成其为“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是孩子心中的“天使”,是带领他们寻找“乐土”,让他们能够“羽化成蝶”的“仙人”。从这一点上说,教育是神圣的。当教育成为中小学老师心中的一种信仰而毕生追求,倾其全部心血为之奋斗时,她不仅美丽,而且伟大。当我如教徒般虔诚地捧着一颗颗带着体温的童心,欣赏陶醉时,我感觉到的只有两个字“幸福”。

适应

教育是一种“适应”。它不是让师生去适应文本和分数,而是要让教师和文本适应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就应该及时转变自己,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让自己的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课。这就好比“鞋”与“脚”的关系。只有为 “脚”提供合适的“鞋”,才能让“脚”舒服,才能使之走得更快。

适应儿童的教育是真教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是一种“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样的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改革教育中一切不适应孩子发展,阻碍健康成长的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生“点菜”,教育“买单”。而当下这种“适应”正好颠倒了。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在适应老师。师道尊严的观念仍然在某些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考试的威压让“分数”无情地奴役学生的心灵。“分数”几乎成了判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穿着这种“鞋子”的“脚”怎么能走得好走得快呢?又何谈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觉又想起80年前出版的,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绘画而成的开明国语课本被先后印行了40多次。这套1932年版的国语课本,正是适应了孩子的兴趣,内容紧系儿童生活,从儿童周围开始,逐渐拓展到社会。词、句、语调都切近儿童口语,适应儿童心理。今天读来,感觉仍然清新自然。如小学初级学生用的课本上册第3课用图描绘了在校门口先生迎接学生的情境,十分真实。下面只有七个字“先生,早。”“小朋友早。”想那小学生学这篇课文时,一定会想起老先生在校门口迎接的情境,立时亲切起来,便有了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字数越来越多,句子越来越长,意思越来越难懂,离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就人教版教材来说,一套实验教材能连续用十几年,虽说期间也有小的改进,但那都是小打小闹,不痛不痒,根本不敢做大的手术。可以说教材的编者思想懒惰,他们没有深入教学一线,没有认识到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是要适应孩子发展规律的。《东方早报》曾刊文说:“童心不可蒙骗,教材不可编造;对孩子们负责,就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良知负责。”我们期盼着,语文教材的编者能更多集纳各方意见,使编者、教师、学生三者交流互动。最终让美的文字、善的内涵伴随孩子的左右,为生命的成长打下阳光般的底色。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合了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对不适合儿童发展和儿童实际的地方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适合儿童的学习。可以说,部编语文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儿童发展的适应。

适应还体现了一种尊重,一种教育者俯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尊重,一种教师对学生人格和生命成长的尊重。

总之,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才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式。

影 响

教育是一种影响。教育是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最现实的道德范本。欲使之为,必先自为之。教育学生怎么做,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以身作则。地上有纸片,教师自己先捡起来,丢进垃圾箱。学生见了自然会学。这比多少说教来得有效。教育学生要好好读书,教师自己要先博览群书。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须谨慎。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孔子对弟子没有多少单纯的说教。但弟子们能跟随他周游列国而不怠。正是由于孔子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人格魅力,感染、吸引着学生。教育的影响其实就如阳光、空气、水分之与种子,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和精神生命的成长。多些无言的感召和影响,少些直白的说教和指责,教育该是最美的童话。

传 递

教育是一种传递。传递的是责任和爱。责任是一种担当。负责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学校,尤其是小学,最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责任”。“责任”同时体现为一种“爱”的意识。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直至爱国。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责任感缺失问题。公共场合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走路抢道闯红灯、见危不救、虐待父母、遗弃儿童等等,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学校、家庭对学生要求最高的就是如何考高分,而减弱了甚至缺失了爱的教育。致使孩子们不知什么是“爱”,不知“责任”为何物。学生大学毕业后,对家庭、社会没有责任感,不知感恩父母、感恩社会,而是一切以“我”为中心,强调父母应为自己做什么,社会应给予自己什么。这些“天之骄子”非得等到几次历练,几次跌倒,才知道责任的重要。那时,社会再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爱的教育,才可能使其不至于成为危害社会的人。“身”之不“修”,“家”之不“齐”,何谈“治国”?成不了罪人,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传递的是对生命的珍重。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但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个较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应该传递一种生命至上的意识。不仅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通过教育和学习,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起珍爱生命,关注心灵成长的思想意识。可悲的是,许多条生命瞬间在高楼上飘然而逝,在车轮下灰飞烟灭。甚至那些尚未开放的花蕾,也在瞬间凋谢了。更有甚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从弑母的徐力、锺杀同学的大学生马家爵、用车用刀杀死路人的药家鑫、向老师举起屠刀的学生、到将硫酸泼向黑熊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他们或被称为“天之骄子”、或被称作“祖国的花朵”。“虎毒不食子”。他们的人生词典时根本就没有“责任”两个字,他们丧失了起码的人性。如今他们的名字都成了让人心痛的名字,成为中国的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没有对生命意识的传递,将会成为教育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几年前,广州佛山发生的“小月月事件”,更让人重新拷问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否存在对生命的尊重。传递生命意识应该成为教育的首要责任。

等 待

教育是一种等待。记得有个名人说过:“真正的教育需要耐心地等待,等待你用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兑换来的结晶。”

等待不是不管不问,听之任之。等待是一种由耐心、细心、爱心、信心等构建而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心理状态。等待意味着从事教育就要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交给这一批批的学生,在等待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在等待中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

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理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专家指出,一种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21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人格去塑造人格,用习惯去影响习惯,,使学生尽快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转变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使每个学生从“丑小鸭”变成“小天鹅”。这期间最需要的就是等待。

在教育教学中,我认真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每个细节,学生有了错误,及时指出,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他发展的时间,相信他一定能改好。然后,等待他改正一个个缺点。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去考察学生,,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毕竟学生的培养不同于砖瓦的产生过程。即使砖瓦的形成,也并不是从模具中出来就完了,还得经过炉火的高温煅烧,才“终成正果”。

这几个关键词,让我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我想,我离真正的教育也许更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