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氏人物】清代福鼎奇才林滋秀(选自《福鼎林氏志》)

 新用户8808qmis 2022-04-12

林滋秀

林滋秀(1778--1837),号纫秋,字兰友,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今桐城流美人,清文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5 岁从兄授读,9 岁能吟“雨打竹林林滋秀,风吹荷叶叶向高”之佳对。10 岁应童子试,16 岁以《兰花赋》府试夺冠,18 岁中举。

嘉庆八年(1803)应聘为相国梁蕉林相府教席。阅遍相国家藏书,学益进,文名大噪。嘉庆十年(1805)返里,先后主讲于浙江罗阳书院、福鼎桐山书院(今福鼎实验小学)。凡十余年,造就不少人才。他创立了首个闽浙边界文学团体--“兰社”,集中了许多朝野人士,有闽、浙、赣、粤、湘、鲁、滇等 30 多位文人参加,推动了闽浙边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嘉庆十四年(1809),仁宗(爱新觉罗颙琰)5 旬寿诞,林滋秀撰《集姓千字文》以祝,文中无一字无来历,博得时人称誉。其诗名重京华,曾与当朝太史徐廉峰、黄树斋诸名流拈韵赋诗,倚声填词,结社盘桓于燕山北海间。
嘉庆二十四年(1819),他主讲浙江罗阳书院时,淳安拔贡吴素江获宋遗臣谢枋得(号叠山,谥文节)“号钟”古琴图,描图致书林滋秀征诗。林滋秀览琴图,信笔作《琴歌》:“君弦一断臣弦绝,文山忠义叠山节,各留一砚还一琴,五百年后在闽浙”。颂扬忠臣义士,慷慨悲怆,情至文至。
道光十年(1830),林滋秀奉部文召赴京待选,此乃士林之捷径。林滋秀却耻之,坚辞不赴,在家编选《逢源斋诗文集》。
道光十二年(1832),林滋秀签分湖北荆门州知州,未到任。翌年十月病逝京邸,享年 55 岁。同治九年,由二儿子出面将其埋葬在福鼎溪西凤山的祖坟(今凤架山)。
生前著有《双桂堂文集》《双桂堂经义》《快轩诗存》《腐子脍传奇》《砚凹余渖》《竹林合咏》等诗文集 113 卷,俱刊行世。但因岁月变迁,年代久远,林滋秀留下的书籍,福鼎市图书馆内已无珍藏。仅剩 40 万字的《双桂堂文集》,现由周瑞光老先生收藏。
林滋秀是一位教育家、诗人、古文学家、剧作家,是近代福鼎唯一能在福建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且其作品为研究当时历史之重要史料。林滋秀一生并不显赫,默默写诗立著。其安贫乐道,当时众人皆知。

以上选自2021年出版林立慈主编《福鼎林氏志》471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