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博古通今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诗句。 也许因为博学他们写得更工整,更对仗,但是那些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句,却不是强硬地凑出来的。 于是总有一些不见于史书的人留下只言片语,让我们千古传唱,而他们的身份,却渐渐隐没在历史的荒芜之中,再也看不到踪影。 今天我们就列举几位单凭流传下的一首诗就奠定了诗词界地位的大佬。 ![]() 1、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在茫茫人海中的悲欢离合,今年如此,明年你又在哪里呢? 就像今年疫情状况,说不定真的没有办法回到你身边赏花了呢。 而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也是个有名的诗人,看到这个注定能流传千古的句子,就想据为己有,但刘希夷不从,于是便被舅舅害死了。 ![]() 2、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誉为“孤篇压倒全唐”,被人们大加赞赏,但是作者张若虚是谁,他的平生如何却基本不被人知道。 也不知道张若虚在哪里看的潮水,在哪里看的月亮,在哪里看的花,在哪里缅怀过去,在哪里眺望远方。 对此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留下一片喜爱。 哪怕在《红楼梦》,林黛玉也是仿照《春江花月夜》写下了《秋窗秋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 3、张继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很有画面感,就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层次分明,让人一下想到了深夜江边景色。 初中的时候课本中还有两篇关于这首诗的文章,一篇是驳斥偏激的考证学,举的例子就是有人考证寒山寺一边有两座桥,江桥与枫桥,理由是——江枫渔火对愁眠。 另一篇是对张继写这首诗背景的揣测,说张继落榜后在寒山寺附近留宿,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这首诗影响范围的广大。 只是我们对张继,也基本一无所知。 ![]() 4、崔护 《题都城南庄》 崔护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么轻轻地一句话,描写了多少人物是人非,错过便是永恒的惆怅的心态,宛如歌曲《同桌的你》中描写的:
同样,作者崔护的生平,我们也不知道几个字。 留下的只是这首诗描绘的那个美丽的故事。 ![]() 5、秦韬玉 《贫女》 秦韬玉
当初在学校做题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这首诗,我就被这句话吸引住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应该还有个成语——为人作嫁。 这首诗表达的感情适应于很多情况,罗隐也曾写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感觉和这句也很呼应。 而今对应现实,便成了“苦恨年年996,为老板买车与房” 从古到今,这边是贫寒女子、有志寒士、如今的打工人的写照。 而写下这首诗的秦韬玉,我却连他的故事也不知道。 ![]() 6、许浑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这首诗前几句体现出胸怀宽广,视野开阔的大气,只是在结尾留下了无可奈何的叹息。当然最让人眼睛一亮的是这句成了成语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留下的诗不少,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这一首,毕竟很少人真正去翻《全唐诗》,许浑比其他人幸运,我们知道稍多,但我知道大家对于他本人干燥的简历并没有什么兴趣,便不在这里赘述。 ![]() 7、李之仪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通过一条江将遥远的两个人拉到了一起。这首词表达了思念之情,前半部分写得比较委婉,让人心中温暖,后半部分掷地有声地回答,又让人刻骨铭心。 它比汉乐府
更委婉, 比《长干行》
直白。 我们对李之仪的了解是最清楚的(相对),他是范仲淹儿子范纯仁的学生,同苏轼交好,才华横溢,起初官运不错,但之后先遭人弹劾没有了升职空间,后又得罪蔡京,调任太平州任职。这便是他简短的一生。 在这里突然感慨,虽然他的一生我们描述得简短,但是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有机会被后人描述这么简短的话,我自己都会高兴地从棺材里爬出来了。 诗句总是比人出名,就像我们现在都是去先听歌曲,再去认识歌手一样。 首先要歌曲好,我们才会记住歌手。如果只是因为歌手长得帅才认识的话,那在数年之后,我们将认识新一代的帅小伙,而不是他。 在许多人看来,这些诗人或许不出名, 还好他们留下了足够流传千古的诗句,然后我们就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若地下有知,相比他们应该会感慨自己不枉此生吧! 毕竟乾隆作诗四万首,我们又读过哪个呢? 眼前的你,知不知道还有哪些诗比人出名的例子么? 我是静心,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