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 | 如何改善记忆?

 一棵树2021 2022-04-12

继续阅读《考试脑科学》。

人脑的机能就是神经元来实现的。比如记忆。所以要相强化记忆,必须对海马体神经元长时程增强,这种现象就是LTP。基于上述认识,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尤为必要,但同时也会发现,一味强化对海马体神经元的刺激,有时候却无法实现记忆效果的改观。

因此作者从脑心理学角度提出改善记忆效果的办法:莫扎特效应和童心。

“莫扎特效应”是从音乐刺激大脑的角度来改善记忆效果,而童心是指人要保持好奇心,这种特定的认知心理卒可以产生特定的脑电波——“θ”(西塔)脑电波。当人对学习对象感兴趣而打开好奇心之门时,处于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这种特定的脑电波就会出现;相反,当对千篇一律的事物感到厌烦、丧失兴趣的时候,“θ”(西塔)脑电波就会消失。

除了上述办法,刺激”杏仁核“,也可以有效引发LTP。“杏仁核”产生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也就是说,“以情绪为辅助来促进记忆。”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我们会发现校园午间播放轻柔的音乐、上午在一二节课之间安排大课间是多么重要,尝试各种匹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最终指向激活人的大脑机能。否则,无法激活大脑机能,谈何提升记忆水平,注定无法提高学习效果。

从“我学习,我快乐”到“我快乐,我学习”,这是外部环境与脑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到主观认为非常有趣的内容,极大的激发好奇心,记忆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极好的记忆效果,又促使学习者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会变得格外自信。

如上所述,学习的良性循环便形成了。

作者还特别介绍了“狮子读书法”。处于比较饥饿的状态、“走动”的状态和处于“室温降低”的学习环境中。

人在吃饱后饥饿激素的水平会降低,而且血液还会相对集中于胃部和肠道,这往往会导致脑的活动水平降低。所以,留校午餐的同学午餐过后,一般不建议教师进班讲评习题或者上课,这时候学生的脑活动水平是处于降低的状态,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

来回走动时海马体会自动产生“θ”(西塔)脑电波,如此记忆力便会提高。现在看,倡议学生养成居家早读和晚读的习惯,尤其是在户外,在散步的过程中读书,应该是有效果的。

室温较低的环境中,也是可以提高效率的。

写到这,不由得想起《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关宋濂年轻读书的相关语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睡眠居然也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睡眠是恢复身体机能的重要形式,一味认为对于任何人而言睡得时间越长越好。

借助阅读得内容可以知道:睡眠过程一般由浅睡眠和深睡眠呈周期性反复交替进行的,一个周旗大约持续90分钟。睡觉虽然不能增加知识的“量”,却可以改变知识的“质”。人脑在参与者睡觉时将知识转变成了能被其有效利用的形式。

即使没有睡觉,人处于“闭目养神"的放空状态,也是很重要的。这时候”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脑整理信息的时间"。

综合以上,结合人一天当中的作息安排,针对中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便可以制定比较合理的学习计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