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行军打仗,光一个“行军”就要了士兵半条命了

 微尘1982 2022-04-13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在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历史里面战争却是无处不在的,家族的争斗,民众的反叛,朝代的更迭,外族的入侵,使得中国历史也充满了厮杀和血腥。实在是无法完全记载和统计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到底发生过多少次战争,也许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说的一样:“生物界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按照这种说法,战争的产生就是文明发展的润滑剂。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很难理解行军打仗里“行军”的含义,毕竟现在交通便利,汽车,轮船,飞机的普及让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行路难,脚下鞋子的舒适程度也一定程度消除了人们对于远行的恐惧。但在古代去行军打仗的士兵眼里,行军就意味着半条命。

先从近代说起,大家都知道参加抗美援朝的我军士兵是靠着双脚跑赢了联合国军的车轮子。艰苦自不必提,但单就这一个“跑”字,就带走了多少年轻的生命。没有人统计过具体数字,这个数字只能出现在非战斗减员里面。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所面临的困难重重,但能坚持走下来的,解放后估计至少也是个营长团长。不用打仗,再让一个现在专业的运动员吃着红军同样的东西穿着红军同样的鞋去体验一次同样的路线,估计没人能完成。

中国古代的战争,在现有人口的基础上战争双方的参战人数要以万计数。当时道路艰难,除去少数的骑兵可以先行外,大部分的步兵和粮草车辆只能踩着前面骑兵践踏过和被雨水渗泡过的土路艰难前行。士兵的负重并不轻,铠甲,佩刀,弓箭,长枪都是必须随身携带的,负责做饭的伙夫还要携带火石,锅铲,行军锅。跟随步兵前行的还有装有士兵和马匹食物的粮草车,装有备用弓箭武器的军械车,装有造营工具和帐篷的军备车,还有水车。古代的车辆没有胶轮,全是木制轮子,承重有限,核算到现在的公斤数大概是一吨左右,按照一百人配给一辆粮草车计算,五万人的部队需要五百辆粮草车,加上军马的草料和其他车辆总共至少也要八百辆车。

天气晴朗还好,雨雪天气时行军绝对是个苦差事,在雨雪天气时单靠牛马拉车已经不够了,因为道路泥泞难行,一车至少还需要十人推车,轮班倒替。所以古代战争中双方十几万人的战争,真正上阵厮杀的也就几万人。中国兵法的诡异之处就是充分利用了对方的软肋,为什么古代喜欢断粮道?为什么喜欢伏击?为什么有劳师远征的说法?就是因为士兵行军和后勤补给的不易。所以在中国古代当一个将军,不光要熟读兵书,更要深知山川地理。

话题转回来,还说到行军上。中国地理辽阔,也就意味着路途遥远,相近两国交兵还好,如果出现战国时期的燕国或者齐国和秦国交战,那可就费了劲喽!上千公里的路程绝对是对士兵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国家后勤保障机制的一种考验。据考证,古代军队远途行军时军鞋也是后勤必须携带的物资之一,因为消耗太大,总不能让士兵光脚走路啊。

几万人的部队行进在路途中,从现在的影视剧角度来看很是壮观,但现实中跟拍戏是两码事。几万人同时行军,白天不说,晚上在途中就地休整,方圆几里的树枝和好砍伐的树木很快就会被士兵一扫而空,因为要埋锅做饭。就近的河流很快就会变得浑浊不堪,因为牛马和士兵要喝水,甚至洗涮。甚至周围的野菜也会第一时间被伙夫们抢光,因为谁也不愿意在吃饭的时候只吃干粮。一时间大军驻扎之处黑烟缈缈,都是伙夫们埋锅做饭升起的炊烟,而且空气中不光有烟味,还充满了屎尿骚味,没办法,人有三急吗。夜里,士兵就地而眠,会不会着凉生病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清晨,饭毕,大军继续开进,远去之后此地只留下满地牛,马,人的屎尿,遍地还带着些许炊烟的锅灶。

如果是急行军,那就更惨了,疾奔几十里路甚至上百里路只能是主力所为,作为后勤的老弱残兵是办不到的,当然撤军和逃命的时候另当别论。所以古代士兵的士气是第一位的,让一个士兵跑了几十里路然后马上挥舞武器投入战斗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办到的。一个跑得嗓子干哑,腿脚肿胀,目光呆滞的士兵如果没有对周围的士兵和主帅的信任是很难办到这一步的。这个时候这支队伍的军纪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明朝的戚家军为什么威名远扬?战术好,擅奔跑,敢打,绝对服从命令,都是缺一不可的,这就是所谓的令行禁止。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标题说远途行军和急行军之后的士兵已经被要了半条命了,此时上阵搏杀,体力绝不占据优势,除非对方军队也是如此奔袭而来。这个时候就是对一只军队意志和信仰的考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