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哪都背着书包的二战日军,包里到底装了什么?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历史探奇 2023-04-19 发布于河南

引言

在残酷的战争中,军事装备是每个军队打仗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且没有一样装备是多余的,反而都大有用处。
就像日军,看他们的军服和装备就是一个“丑”字,恰好与日军的残忍及猥琐、丑陋的外形相得益彰。
比如他们的军帽,上窄下宽,两边还垂着两片布帘,忽闪忽闪地就像个猪耳朵,再配上一撮小胡子,别提多滑稽了。
内容图片
(影视剧中的日军形象)
但这种布帘设计还挺有用,既能防晒、防蚊虫叮咬,还能判断风向。还有日军总是背着一个小背包,加上他们小短腿、矮个子,显得不伦不类。
但就是这个小背包,日本兵无论是行军还是贴身肉搏,都舍不得放下。
这个小背包究竟有什么稀奇之处呢?
内容图片
(行军的日军)

一、小小行军包,大有讲究

这种背包其实是军队行军作战的专用包,叫做携行具。
顾名思义就是行军时,用来装各种战时物品的,最基本的就是干粮、水壶、衣物、毛毯等。还会装一些药品、弹药、帐篷、防毒面具、手电筒等一系列军用品。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都配有行军背包,且根据国情和实力而各有特色。德军的背包比较精致、奢华,这很符合德国人严谨、讲究的性格。
内容图片
(德军山地部队背包)
不同兵种还配有不同的背包,设计十分精细。他们的背包大部分用牛皮或马皮制成,还有一种山地背包,皆是造价不菲。
美国人同样不差钱,他们设计了好几种背包,包内有不同的夹层,能将物品分门别类地收纳起来,非常方便实用。
内容图片
(美军背包)
苏军的背包就体现了苏联人豪放的个性,直接背一个麻布袋。
最大的特点就是容量大能装下很多东西,而且袋口用麻绳绑起来,就像老太太的买菜包,背着东晃西晃,美观性就差多了。
内容图片
(苏军背包)
而日军的背包就秉承了日本人小而精的特点,样子看起来也有些古板。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用的行军背包叫做“昭五式”。
士兵的背包是用牛皮制成的,边缘用木条框支撑着,比较实用。军官则是配发马皮背包,包内有分层,更加结实耐用。
因此,当时中国军队如果缴获了这种背包,就是很受欢迎战利品,也只是军官才有资格拿到。
内容图片
(日军“昭五式”背包)
到了1938年以后,日军由于全面侵华导致军费紧张,开始尽一切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于是,造价相对较高的“昭五式”背包就退出了日军装备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帆布包,叫做“九九式”背囊。
这种帆布包用料低廉、制作粗糙,因而造价更便宜,而且也没有“昭五式”那么美观。
但是“九九式”背包不仅防水,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背包后面设计了十几根带子,就像章鱼腿一样,所以又俗称“章鱼包”。
内容图片
(“九九式”背包)
这些带子可以将背包内装不下的军靴、帐篷、军铲等物品捆绑在背包外。当时每个日本兵行军时,都要带够至少三天的粮食,还要加上其他的战备物资。
算下来,一个日本兵就要背大约20斤的背包,相当于一小袋面的重量了。
也许对于一个成年男性,这些重量不算什么,但是让他背三天,还要长途跋涉,估计就变得负重不堪了。
内容图片
(剧照还原打仗的日军,依然背着背包 )
然而日军无论是长途奔袭还是冲锋陷阵,甚至拼刺刀都将小背包紧紧背在身上。而且包里的物资还不能随意丢弃,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日军的背包里一定要背那么多东西吗?为什么打仗时背包显得很累赘,还是不能卸下或丢掉呢?

二、日军长线作战,背包能保命

行军背包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尤为重要。事实上,行军背包并不是要一直背在身上的。
内容图片
(日军背物资行进中)
如果部队要打阵地战或者进行防御时,需要士兵驻扎下来挖战壕,不用再徒步前行。通常驻地都有后勤保障,这时,士兵就要卸掉行军背包和物资装备,轻装上阵。
行军背包则要由后勤统一回收,存放到一个专门的地方,类似于军需库。但是在遭遇战和长距离深入的作战中,就需要将背包时刻背在身上。
日军原本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个计划注定失败。从此日军就在中国的战线越拉越长,越陷越深。
内容图片
(打仗的日军)
他们通常不是在长途行军,就是要应付中国军民的反击。所以,日军不能有片刻放松警惕,也很少有停下来整休的时候。
此时军粮和物资的携带及补给就非常重要。
日军出发时要背上三天的口粮和物资装备,因为一旦遇到长时间行军,而后勤又没有跟上时,行军背包里的东西就关乎性命安危了。
内容图片
(日军途中休息)
虽然日军会在沿途抢掠老百姓粮食,但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三天的食物就能让士兵得到一线生机。
同时,日军军官也绝对不允许士兵私自扔掉背包或包内的物品。
也许在炎热的夏季,士兵扔掉一件衣服、一个毛毯,都觉得减轻了很大负担。但到了冬季,后勤保障不到位,缺一件衣物或毛毯,就有可能被冻死。
而且军队是团体作战,一个士兵掉队或遇险,都会影响到集体的安全和作战任务的完成。曾有一名二战日本兵写过一本《东史郎日记》,里面就讲述了这样的经历。
东史郎在夏季行军途中,太过炎热和疲惫,特别想扔掉背包内的羊毛衫和羊毛裤。
内容图片
(《东史郎日记》作者东史郎忏悔)
但他最后还是没舍得扔。到了冬天,这些衣物就能让他安全过冬,而那些扔掉衣服的士兵都冻成狗,肠子都悔青了。
然而,日军之所以如此视背包为生命,最根本原因还是,日军的后勤补给很不靠谱。

三、日军后勤补给太差劲,士兵只能负重上阵

战争中,军队的后勤保障和补给是非常关键的。
特别是部队行军途中,物资如果不能及时运送到前线,士兵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一切作战计划和目标都无从谈起。
内容图片
(日军)
像美国、苏联、德国等国的军队后勤,都是靠大卡车运输物资,速度又快又便捷。这些国家的士兵自然也不用长时间背着行军包了。
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稀缺,而且其国力本来就比不上西方强国,加之长距离和长时间的战争,渐渐拖垮其经济,所以日本制造的汽车很少。
日军后勤物资大多靠骡马驮,有时也用火车运输,但效率明显低太多。
内容图片
(日军用马拉炮)
没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士兵长时间背着沉重的背包和物资,苦不堪言。
据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在东南亚打仗时,有将领还曾想过一个办法。就是征调水牛、山羊、猴子、大象等,来驮日军的背包等物资。
日军先将背包里的粮食吃完,然后再将牛羊宰杀后充饥。这样动物既可当劳力,又能当食物,一举两得。
但战场上炮火纷飞,动物们受到惊吓后不受控制,到处乱窜,最后连背包和物资都丢得差不多了。
内容图片
(日军)
等待日军的只能是坐以待毙了。这个馊主意真是又惨又可笑。
后来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作战时,因热带雨林过于炎热,便将“九九式”背包改为“九三式”斜挎包。
这种斜挎包更小巧,也可以避免士兵背部高温炙烤。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小小的背包,在残酷的战争中,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救命袋。
而像日本这种实力半吊子的国家,前线士兵指望不上后勤能随时跟上,不想丢命,就只能增强自己的自持力,负重上阵。
内容图片
(日军抬物资)
当然,日军放不下行军背包,还有一些有趣的民族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四、背包是日本兵在残酷战争中的心理慰藉

行军背包除了作战必备之外,对于日军来说,是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情结和心理慰藉。
日本人都有特殊的背包文化,称为“母衣文化”。“母衣文化”是起源于日本古代的战争文化。
日本武士出征时,都会将一个相当大的包袱背在身后。
内容图片
(日本武士背“母衣”)
这个大包袱是先用竹子编成一个筐,再用一大块布将竹筐包裹起来,就制成了“母衣”。
不同的军队有不同颜色的布包裹,武士背起来也很方便区分自己人和敌人。
而之所以将大包袱叫做“母衣”,还有一层喻义,背上大包袱就像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温暖又有安全感。
此后,日本的背包文化就世代流传下来,日本人对背包情有独钟,像日本的和服,背后也会设计一个小包。
内容图片
(日本和服)
而日本士兵也继承了古代武士的习俗,更愿意背着行军背包。
因为在残酷、恐怖的战场上,士兵将背包当做“母衣”,能够感受到一丝母亲的温馨护佑,希望自己在战争中逢凶化吉,平安回家。
所以行军背包对士兵起到了巨大的心理安抚作用,士兵也就不会轻易丢下这个精神寄托。
再说到古代的武士“母衣”,还可以充当挡箭盾牌,能够一定程度抵挡敌军从背后射来的箭矢,不至于立刻受到重伤。
内容图片
(日军)
那么日军的行军背包可以挡子弹吗?
有的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日本兵在冲锋作战时,会把背包调转背在胸前,有一说这样做是为了挡子弹。
其实,背包能不能防弹,就要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了。
如果背包里只是装了衣物、干粮等物品,可能就当不了子弹,顶多是对子弹起到一点点的缓冲作用,但还是会要命。
如果像日军背包里装了很多铁皮制品,如饭盒、罐头、军铲等物品,再加上背包外面捆绑着军靴、毛毯、帐篷等物资,就成了一个厚厚的背囊。
内容图片
(日军背囊)
这种情况下是有可能挡得了子弹的,毕竟有人胸前装块怀表,都能幸运地挡住了子弹。
但子弹不长眼睛,背包挡子弹也是概率和运气的问题。所以日军背包挡子弹更多的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在随时都会丢命的战场上,只要有一丝保命的办法,恐怕士兵都会去尝试。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军惯常用精神和意志的力量来战胜困难,但是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解决不了后勤补给不足,以及士兵负重背包造成体力损耗的问题。
内容图片
(日军)

五、“唯意志论”让日军走向惨败

小小的行军背包,不仅看出了日军后勤运输的落后,也反映出日本国力虚弱,更能反映出日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日本人极其崇尚武士道精神,坚信世界上任何困难,都能依靠人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去战胜。
内容图片
(日本武士)
这便造就了日军“唯意志论”的战争理念,日本人认为,士兵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才是赢得战争的永恒武器。
纵使火力武器和物质保障也是必要的,但都是次要且暂时的。
因此,日军尽管知道上战场需要轻装上阵,也知道士兵一直背着物资前行,会耗费大量体力,更影响部队的机动性。
内容图片
(日军)
日本人却依然不正视自身问题,选择去改进运输能力,偏要发扬武士道精神,生拉硬扛都要去战斗,以印证其精神胜利法的威力。
而且受此观念影响,日军的武器制造也相当滞后,部队机械化落后,他们梦想着人力能战胜机械武器。
但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强国不断进行高技术武器的更新换代,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纷纷成为各国军队的主要作战武器。
内容图片
(战机、坦克)
而日本并不把这些武器放在眼里,因而日军制造的武器在质量和性能上,和欧美国家比起来都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如果说二战前,军队打仗还可以短兵相接,日本士兵近身作战能取得优势胜利。
但二战时期,面对欧美强国军队,日军还没有看到对方士兵时,已被对方的重火力消灭了。这个时候,日军士兵再强悍的精神意志都被飞机、坦克摧毁了。
“唯意志论”加上日军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就注定了其在二战的惨败。
内容图片
(日军 画)
一个行军背包,暴露了日军的一系列战时弊端、孱弱国力,以及错误的战争理念。
二战中,日本虽也位列世界强国,但比起美国、德国、苏联等国,其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还差了一大截。
所以,日军也始终是一支比较落后的军队。
一支强大的军队,靠的不仅仅是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更重要的还是,国家发达的经济和高科技的武器装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