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初读“反者道之动”

 空妙有 2022-04-13

潘朝晖/文

《道德经》第四十章很短小,但被认为阐述了老子的主要论点之一:反者道之动。

文章图片1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赞成,道家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说:'在上经开始的前两章,说了'有无相生'、'此二者同出而异名'两句话,后世的人,拼命在上面作注解说道理。其实只用这一段来注解,不就清楚了吗?这叫做以经注经,不需要我们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见,它本身就已经注解得很明白了。”

专家们大多认为,老子“反者道之动”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启迪了《易传》、《淮南子》等书作者和韩非、扬雄、张载、程颐、王夫之等人的辩证法思想,是对“物极必反”思想的通俗表述

细细琢磨专家的观点,他们实际上是将“反”理解为“相反”、“反转”。

我曾经对“道可道非恒道”做过个人解读:

道路上会有很多岔路口,在每个岔路口可以做出不同选择,选择不同的前进方向就会改变后续的路线,所以行进道路并非恒定不变的。推而广之:事物的发展轨迹会因为过程中的每一次选择而改变,看起来就象随机发生的、不可预测的一一道的“可选择性'产生了道的“不确定性”。但老子又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意为“本身就是这样”,是已经“确定”的,所以道的“不确定性”只是假象,其实质是“确定性”的,过程中的任何“选择”都是事物的“自然”。(这里要好好体会一一选择看似随机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其实是早已注定要这样发生的,是确定的)

文章图片2

言归正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个人认为:

世上之人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循规蹈矩者,一类是离经叛道者。

循规蹈矩者占绝大多数,他们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通常是“弱者”,“求稳”,往往选择既定的、已有的、现成的路来走,这就是“弱者道之用”一一利用现成之道。

离经叛道者是极少数,他们勇于冒险,敢于创新,通常是“强者”,强者也往往是反抗者,“求变”,会摒弃旧路、开辟新路,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一一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即“无生有”),增加了道路,丰富了路网。

反,应理解成“反对”、“反抗”、“违反”。反者,是不循规蹈矩,是不因循守旧,是不固步自封,是甘于冒险,是敢于创新,是勇于开拓。弱者是“用道”,反者是“动道”一一没有反者就没有道的丰富和发展。

将“反者道之动”理解成与“中庸”和“物极必反”相关显然是不合适的。在社会治理上,儒家实际上是“求稳”,希望通过固化人的思维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道家实际上是“求变”,希望通过解除人的束缚和制约,给人“变”的机会和权利。道与儒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矛盾对立的。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鼓励“走自己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正是“反者道之动”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只有“弱者”,'道'永远是那个“道”,一成不变;而有了“反者”,“道”会越来越密集,“道”才能得以丰富发展。

一个完美的社会构成就是占大多数的“弱者”+占少数的“反者”。“弱者道之用”奠定了社会的稳定基石,“反者道之动”保证了社会的发展动力。全是“弱者”的社会将死水一潭难以发展,“反者”多了的社会则动荡多变难以稳定。所以,如何将“求变”之道与“求稳”之儒完美相结合,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文章图片3

总之,要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所有的人都在道上走着,大多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着现有的路向前行进,但总有少数人脱离了现有的路,有的跋山涉水另辟蹊径,有的披荆斩棘寻找捷径,最终这些新路也成为了道的组成部分,增加了道的数量,丰富了道的选择。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开篇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有(有名)”是讲人为制定的规则(条条框框),天地之始是不存在这些条条框框的,后来人类(即“万物之母”)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规则(这就是“有生于无”),最后万物都在按这些规则存在运转着(这就是“万物生于有”)。重点是理解这个“有”一一“有”是规则。

这是今天闲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