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一介专栏 | 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下)

 乐道子真 2022-04-13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很重要的哲学思想,由此派生出的“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思想,千年以来被很多思想家诠释,三智书院创院院长、永远名誉院长汤一介先生也曾多次发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看法。三智书院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汤一介专栏”,与朋友们分享汤一介先生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论述。今天,小编和您分享汤一介先生讲述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论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西方哲学有两个哲学家从价值论上看在“真”、“善”、“美”问题上和庄子或有某些相似之处,一是亚里士多德,一是谢林,也许谢林更为相近。

我们可以先问一个问题:是否能说庄子的人生境界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有相似之处?我想一般都会认为从很多方面看不能找到有什么相似之处。不过从价值论的某一角度上看是不是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一点“同”来呢?

图片

亚里士多德哲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他说:“美即是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而善的行为与美的艺术表现则需要以对事物的认识为基础。但从价值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赋予它们同样的意义。在对人类活动进行划分时,他认为在认识、实践和创造这三种活动中,认识或观照是最高的,因为只有借这种活动,人才能面对最高真理,就追求真、善、美的三种活动来看,求真的活动似乎在他的哲学中获得了至高的价值。

但是,就三种活动的产物而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其价值又有高低的不同。“求真”的活动所得的是理论性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只是为知识而知识;“求善”与“求美”的活动所得的则为实践性的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和创造性的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都有其更高的外在目的,前者指导行动,后者指导创造,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他说:“艺术就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况,其中包括真正的推理过程。”这里创造活动成了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即理性的活动,亚氏曾将人的本质界定为理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似乎可以说表现美的艺术创造,从而美本身,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获得了最高价值,其次是有外在目的的行动(即道德实践,这属于“善”),再次方是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真”的活动。

图片

谢林的哲学提出“绝对同一”的问题。照他看,“绝对同一”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无差别的同一”。要达到这种“主体和客体的绝对无差别的同一”只能在一种“理智的直观”中实现。所谓“理智的直观”就是产生直观对象的活动,二者是同一的。这实是一种超常的活动。通过这种直觉活动,自我就把自己跟无意识地产生自然界的宇宙精神合二而一,而此无意识的宇宙精神则客观化于世界之中并人格化于自我之中。

因此,这种“理智的直观”是一种精神的艺术感,它并不是任何人的意识都可以有的,只有哲学上的天才人士才有。甚至,谢林认为,即使“理智的直观”活动也还不算完全地达到了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因为在那里也还有直观者和被直观者(尽管这个被直观者是直观者自由活动产生的)的差别。因此,谢林提出只有在“艺术的直观”中才能真正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绝对无差别的完全同一。这种“绝对无差别的完全同一”很接近于庄子的“心斋”和“坐忘”的境界了。

图片

谢林认为,“艺术的直观”来自灵感、来自内心精神的一种内在力量的强烈追求。这就是说所谓“艺术的直观”只能是一种直觉的神秘的精神境界了。这种“艺术的直观”高于“理智的直观”,谢林把“美”视为最高价值。照他看,“真”是必然性的问题,“善”的道德行为,综合实现于艺术之中。他说:“我相信,最高的理性活动是包括一切理念的审美活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接近。哲学家必须像诗人一样,具有审美的能力。”因此,从价值论的方面看,在谢林那里“美”高于“真”与“善”,这点或与庄子有相似处。

——文章节选自《汤一介哲学精华编》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