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    走进拙政园

 双湖闲云图书室 2022-04-14

上图 拙政园简介

 引子 《折扇文》: 拙政园这一 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及布局的山岛,竹塢,松岗,曲水之趣,被盛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与承德避暑山庄,畄园,北京颐和园齐名。

  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园林仅拙政园一家。

  拙政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建造的。后来,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未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花园。

   这一面小小的折扇文字,总在我心中游荡,唤起我对苏州园林的极大兴趣,总想在有生之年去看一看。

  —— —— ——

    走进拙政园

  有生之年,年愈八十,二零一九年初夏吧,在子女们的关爱呵护下,他们不辞劳苦,用自驾车一路护送我们到达苏州拙政园,终于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向拙政园的每个美丽的景点。从而园了我们这个梦。

  拙政园从明代正德初年至今天历经500多年,历史悠久,先后易主三十多人,经历朝历代屡次修缮,增补而成为苏州一座最大的现存古典园林,如今已享誉“世界园林之母”。


 上图  学院派布局

    —— ——

​  从大门入口处直入就走进入了拙政园东园——归田园居。

  归田园居,初为明代正德年间王献忠所建,园名取西晋潘岳著《闲居赋》中诗句:“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故得园名。

  东部小花园第一眼看到的是兰雪堂。

  这是东园的主厅。堂名来自李白的诗句“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边有一幅漆雕的《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点融于一壁。

  上图  兰雪堂漆雕拙政园全景图

    ——  ——

  兰雪堂西边有一座亭子叫涵青亭。

上图  涵青亭

  涵青亭,又名钓魚台。位于拙政园东部,兰雪堂西部的水池南边,紧靠园林南界墙。是一座为凸形的倚壁面水小建筑。

  园林建筑式样,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面,没有墙体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体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它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展翅欲飞的凤凰,它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座,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自然是心旷神怡,其乐融融也。

  此亭名,据明代王心一《归田园记》载,涵青原为水池之名,取之储光羲“池草涵青色”之诗句而得名。

      ——  ——

  兰雪堂向北,就看见缀云峰。

  从远处看,这缀云峰就象点缀在云端的花朵,又象是富贵人家的屏风。    此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之中。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而且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虽是假山假石,亦如真的无疑。山西北有双峰并立,取名联壁。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田园居的景点建筑。

    ——  ——

  缀云峰的东北面就是临水而筑的芙蓉榭。

上图 芙蓉榭

  榭是我国古代-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它凭借周围风水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凌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芙蓉榭面对广池,是夏日赏荷的绝佳去处。

    ——  ——

  芙蓉榭北面是天泉亭。它是一座重檐攒尖八角亭。

天泉亭岀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座栏。四周草坪环绕,草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名“天泉”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系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固,水质甘甜,由此得名。

    ——    ——

  东园最北边一座建筑叫秫香館。

  秫香館是东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外观轻快明朗体积大的四面。此館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有黄杨木雕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妆扮得古朴雅致,真是别有情趣。

  秫香指稻谷飘香,秋收时节,秋风送爽,阵阵沁香,令人心醉,故得此名。此館原为“归田园”北界。墙外即是园主家田。在此建楼园主能观赏到农桑田园之景,不亦乐乎?但现在此景不在,已成花园。此館也是改用于展示苏绣艺术了。

    ——  ——

     拙政园东部假山上有一矩形景亭它叫放眼亭。这个景点在一个独立的山岛上,四周都是小河包围着,我们只能绕到它的西部一个入口进去。

  那个地方地形开阔,建筑不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小山岛。

  这个亭子位置在东部地区中间的最高点,假山之巅,具有很強的点景作用。亭名取自白居易“放眼望青山”诗句。我们在亭子上透过树梢,中部美景约略可见,正与亭名之意相契。

  这个矩形亭子和正南方的凸形涵青亭,一北一南,互对互衬。隔水池,草地又互为对景,遥相呼应。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灵活运用艺术辨证法的佳丽。

  —— —— ——

  走完东园,向西就是中园,又叫复园。这里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

  这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观赏之景。此处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阴,翠竹生情。

  此亭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它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个园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各个不同角度都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妙景观。我们坐在亭子中心的石凳上外望,景色是面面不同。如果站在亭子里向外观望,这四个园洞门又恰似四个大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

    ——  ——

  循梧竹幽居向西,

 跨过一座曲尺平桥,便踏进池上东岛。此地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徑穿过地势较低的南部,北部则是陡坡,在高处的深树丛中,此亭赫然而立,使小岛之景顿添颜色。

  此亭在中园中部,位置绝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和“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绿绮亭”互为衬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隨。

  亭名取自韦应扬诗句,“洞庭须待桔园霜”。因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种洞庭桔数十株,故得名待霜亭。

    ——  ——

  从这个亭子隔水西望,西边的一个小假山岛上,就是雪香云蔚亭了。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茂。此亭适宜早春赏梅。

  此亭内层旁有匾额“雪香云蔚”,外层有楹联,撰为“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廖廖数语,道尽林泉四时风光与山林野趣。此亭建在土山上,旁植梅,枫,松,竹等,造就茂林修竹,溪涧迂回之山林野趣。这真是雅文和美景,相和相成。

    ——  ——

  由这个亭向南走就是荷风四面亭。

  这是个单檐六角形亭子。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此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岀水面,飞檐岀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堂荷花怀抱着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  ——

  从此亭沿小徑向东南方走去,就到了另一景点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中园最主要建筑,也是园内佳景的理想观赏点。

  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四周都是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坐在室内就可以将四周景物尽收眼底。过去这里是赏荷的佳处,每逢夏日,荷香圤面。故而得此堂名。

    ——  ——

   远香堂东北有一个长方形小亭,叫绣绮亭。

  这个亭子面阔,三开间,卷棚跃出。它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亭身八柱,正间抱墙上开窗洞,有藻井。

  檐下有匾额:晓丹晚翠。亭内更有楹联: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葡萄。

    —— ——

  远香堂以南有一处水域,叫小沧浪水院。

  这个水院,有四亇景点: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松风亭。

  上图左 小沧浪亭

  小沧浪阁位于小沧浪水院南侧,小阁广面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文征明曾为它题联曰:茗怀暝起味,书卷静中缘。

    ——  ——

小飞虹位于水院北

  上图 小飞虹廊桥

侧,在进口处,我们看到一块匾额:小飞虹,那是书法家曾耕西老先生的墨宝。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罕见的廊桥,也是拙政园的经典景点。东接由倚玉轩南下的曲廊,西接得真亭,是游廊涉水时的一种空间延伸,更是审美的时空叠加而形成的人间仙境。

  现今的小飞虹,石柱石梁上又加上朱柱,朱栏,配色沉稳,它与岸边的垂柳,松柏和石矶相映成趣。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    站在桥上,看那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荡漾,犹如一条彩虹。这恐怕就是此处命名的由来吧。

  那卷棚顶上灰瓦的青苔和磨痕,历历在目。它仿佛在诉说着拙政园的悠悠岁月和风风雨雨。

    ——  ——

 得真亭位于小沧浪水院西北隅。

两条游廊交会于此,东北是小飞虹廊桥,南边水廊由小沧浪水阁而来;西向游廊曲折通向玉兰堂,北向与水中之首荷风四面亭遥遥相望。

  亭子正中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尽悉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自然之真趣于镜中尽知。

  亭子要接续廊桥,故于矩形平面之前突出一个方形的小披屋。大亭是歇山顶,小披屋则是攒尖顶,两者相加,使亭子的轮廓变化多样了。

  这亭子有康有为的题联一副:松柏有本性,金山见盟心。

    ——  ——

  松风水阁位于小沧浪水院东侧。又

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突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

  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夏季赏景。旁侧有黑松树数株。有风拂过,松枝摇动,松涛作响,声色俱厉,别有一番风味。

    ——  ——

  在远香堂西有一座建筑叫倚玉轩,又叫南轩。

东西向,北临水池。西隅水与香洲相望。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周绕以廊,为四面厅式。

  步下三级石级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

  这一带游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小庭院。院内植竹数十竿。小轩东廊直接通向北边的主厅大月台,与之成犄角之势,也是拙政园中名景之一。

    ——  ——

  从拙政园廊桥小飞虹向西,循河再向北一拐,绕过湖石假山,眼前便会一亮,有一所美丽的船形建筑,便是香洲。

  香洲是舫式结构,就是船形建筑也叫石舫,旱船。苏州,杭州,扬州的园林里并不少见。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三块石条砌成的三条跳板登船。

  船头是台,前舱是厅,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

  有两层楼舱的香洲,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形式于一体。通体高雅而洒脱,自古以来,寄托了文人们的理想和情操。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雅洁。 在众多的舫结构建筑中,这香洲大概算得上是最美的一个吧。

  站在这船头上,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荷香扑面,真是令人心爽。

  面对船头文征明题写的“香洲”匾额,这时,不由想起屈原笔下“芳洲”典故。此处的荷花景观喻意香草,岂不也很得体?这时仿佛茅塞大开,终于明白这“香洲”命名的由来。

     ——  ——

  两宜亭在“别有

洞天”(中园和西园交界处的半亭)左侧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两宜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上的云墙边。亭基较高,突岀于廊脊之上。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在西园,只要登上两宜亭,就可以俯瞰中部中花园的湖光水色。目光下,整个中园景色层层递进的展开,变得绵延不绝,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据说,这是造园技术“邻借”的典型范例。

​  宜两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的白居易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中有一株高大的柳树探岀围墙,为两家共享。于是白居易写诗赞曰:明月好比三徑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当时,西园和中园是由两家园主管辖。西园主人并没有建高楼,而是改为堆土建亭,就把中园的景全“借”过来了。中园主人在邻近它的玉兰堂亦可多了一番眺望亭阁高耸的情趣。

  上图 中园玉兰堂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王兰堂匾额曰:玉兰王。楹柱上有一幅八字对联“道不达人,子臣弟友;学唯逊志,礼乐诗书”,为文征明所撰,亦是他的人生感悟。

  一亭宜两家,岂不妙哉。

   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  ——

 两宜亭向北是卅六鸳鸯館。它的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则是卅六鸳鸯館。一南一北地排列着,又叫南厅,北厅。它们是古建筑中鸳鸯厅形式。

  南厅十八曼陀罗花馆以庭前栽种曼陀罗花即山茶花的“十八学士”而得名。至今尚有留传。

  “十八学士”曼陀罗花是山茶花中的极品。庭前栽种的曼陀罗花,据说一株上共开十八朶,而且一起开放,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红的全红,紫的全紫。亭前花间还略点几峰湖石。

  是以,晚清秀才蒋吟秋题诗赞曰:梅村诗好久留传,拙政园里写笔颠。十八曼陀罗尚在,宝珠色相永春妍。

  卅六鸳鸯館因庭前水池曾养过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館内顶棚采用拱形状,既弯曲美观,又遮掩顶上梁架,还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此館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常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

      ——  ——

  畄听阁在拙政园最西端的建沟,背以青山为屏,南有临水之平台,东侧是山间小溪汇入大池之处,东南向溪水和主厅卅六鸳鸯館相对,位置相当重要。

 留听阁体形轻巧,四面开窗。室内装修极为精美。南向临平台为银杏木透雕的飞罩。其纹样为松,竹,梅,雀,构图匀称,手法精妙。隔扇裙板上为蟠螭纹雕刻。阁内还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枝”两种图案揉和在一起。

  阁前平台是赏荷听雨的极佳之处。对此,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赞曰:秋阴不散霜飞晚,畄得枯荷听雨声。于此,聆听雨打残荷的嘀嗒声,确实是饶有情趣的。这就是畄听阁的由来吧。

    ——  ——

  与谁同坐轩在西园水中的小岛东南角,是一个东南朝向的亭子。

  它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靠葱翠的小山,前临碧波池,环境十分优美。

  这个亭子是扇形建筑,又称扇亭。其屋门,窗洞,石桌,石凳,轩顶,灯罩,墙上的匾额,鹅颈椅,半栏,无一处不是扇面形状,且小巧精雅,别具一格。

  这扇亭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小品,它是由一轩一亭两座建筑小品构成的,即与谁同坐轩和笠亭。

  扇亭两侧开有两个轩门,一个通向三十六鸳鸯馆,另一个正对着后山上的笠亭。

 笠亭在后山上。笠即笠帽,作浑园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盖帽,掩映在繁叶茂林中。这笠亭正好充当了扇亭这个主体的顶盖,这两者恰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扇面。

  轩内“与谁同坐轩”是清姚孟起的隶书。意取宋苏轼词牌《点绛唇》中诗句“与谁同坐”。(现录宋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胡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与谁同坐”一句反问,自然使人会联想到当时苏轼的孤芳自傲,和他那欣赏明月之美,清风之爽的悠然神态,它是很容易拨动游人的心琴,使之与山水形成共鸣的。

  轩内扇窗洞两旁,还有一副楹联:江山如有诗,花柳自无私。此对联以拟人化手法赋于江山花柳以人思想感情,召唤人们去欣赏大自然之美。

  我们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还是凭栏远眺,又或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都可以看到前后美景不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此地此时此刻,去捕捉那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那出自历代文士笔下那甜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  ——

  在西园最南端,

​位于十八曼陀罗花館西南水池中,有一个八角攒尖顶暖亭,叫塔影亭,嫩戗发戗,亭有坐槛,上设半栏。却少有游人。

  至于亭名由来倒是有两说:一说,当年园外尚无房屋遮掩,于此可以见到西边北塔寺的倩影。故取唐许棠“徑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意取名;另一说是,此亭倒映水中,宛如一座宝塔,故称塔影。

  此亭初建时为西园的入口处,现在,东,中,西三园合併后,西园入口已封闭。此亭就处于拙政园西南边缘,又无顺道前往,故较为偏僻了。此亭目前屋面瓦垄不整,部分亭柱油漆剝落,似也末整修。故游人更是忽略不去了。

    ——  ——

  浮翠阁在西部最北的倒影楼西偏南的山顶上。位于西园最高处。

  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是一幢八角形双层建筑。远远看去,这建筑物好象是浮动在一片翠绿浓萌之上。

  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青水秀,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

  阁上匾额“浮翠阁”为杨岘所题。九十岁老先生钱仲联为此阁撰写了一副对联:亭榭高低,翠游远近,鸳鸯卅六春滿池塘。

  苏轼有诗赞曰:三峰已过无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

    ——  ——

  倒影楼在西园北部。是以看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

  楼分两层。底层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文征明,沈是沈周,沈还是文征明的老师。他们都是苏州著名的画家。光绪年间,建楼主人张履谦为表达对文征明景仰之情,特建的此楼,以资纪念。

  登上此楼,我们可以看到园中景点的倒影如画,景色绝佳,真是另有一番美感。

    ——  ——

  倒影楼是西园最北边的一个景点。它和中园的见山楼邻近。

 见山楼双层结构,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住宅楼。

  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明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我们从西部平坦的廊道进入它的底层。底层叫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栏近可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层才叫见山楼。进入上层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方可登楼。

  此楼高敞,登楼后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当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就曾经住在这里办公。

 据介绍,一年四季登楼,都有不同的美感。

  春季,满园青翠姹紫嫣红;夏日,清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近风寒意萧萧;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此时,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此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景色构成平稳的画面。

  登临此楼,当时还可以览尽郊外山色。因为当时苏州城还没有高楼大厦。

  楼名“见山”,真是名至实归。

    ——  ——

  西园见山楼向西,和中园交界处有一小亭。它在中园大荷花池东面山岛之背面,又是分隔西部和中部长廊的端点。它北倚界墙,南瞰水池东边的山边山岛。

  绿绮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路边休息的小亭。

  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绿竹掩映,极富江南水乡之野趣。

  此处有山有水有魚,故取义于诗经“綠竹漪漪”而命名。

    ——  ——

 沿着这个小亭向南走去,便可直达岀口处。但这段路是拙政园的园中园——枇杷园地段。数十枝枇杷分散在这里。若不留意,是客易被忽视的。

  枇杷园位于中园东南部,是园中之园。园内有一个组合建筑群,以待客会友为主题。它们由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等景点构成。

  之所以这里叫园中园,是因为这一组景点的周围是高墙和假山围成的。但围而不封,未能聚拢,与大园相交相融,可谓精妙绝伦。

  其入口处在远香堂东侧,园形洞门上有题额《枇杷园》。进入后,背面有《晚翠》匾额。与西边的绣绮亭匾额《晓丹晚霞》呼应。

  进入枇杷园后,前面就是海棠春塢。

这是拙政园唯一以海棠命名的主题景点。

  它是一座十分精巧的书房。小院北边墙上嵌书卷型砖额《海棠春坞》。砖额下砌湖石花台,立一峰湖石,搭配修篁几竿南天竹一丛,简单布置使粉墙免去单调,俨然是一写意小品。

  院内只有两株海棠,但春季开花时清妍秀美,满院春意盎然。尽管只有海棠两株,但满院都是海棠纹花街铺地,仿佛将海棠花栽满庭院。庭院虽小,海棠不多,但却魅力无穷。

  “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首吟海棠的词牌好象随风飘来。

  这时虽然花期巳过,那初春绽放花开似锦的吊丝海棠似乎还在眼前晃荡。    海棠,雅俗共赏的名花放在这书院里,“海棠春坞”真是名符其实。。

    ——  ——

  玲珑馆是枇杷园的主要建筑,全封闭,由窗扉漏景。它位于海棠春坞西南。北达绿绮亭。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

  玲珑館坐东朝西,以前原景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峦,后为汉奸李士群移往他处。现北假山之麓尚存些碎石,館侧植有凤尾竹。

  由于翠竹美石之故,故取苏舜钦诗句“日光穿林翠玲珑”而得館名。

  館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匾额,取之南朝鲍照的“清如玉壶冰”诗句。借景比喻主人的心境。此外,館内还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日迟帘幕静,画永锁春闲”落款为陈从周题玲珑館;另一副“林荫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落款为王文治题玲珑馆。 館内窗格纹样和庭院铺地均用冰裂纹图案。相当精致。

  小館前面是一色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它也是享受丝竹之乐,具诗情画意的待客之地。

  玲珑馆玉壶冰,冰裂纹窗扉,铺地,对这些稍有偏念,便令人以为这是个赏冬景的館阁呢。

    ——  ——

  由玲珑館循曲廊而折东,便是另一个独立的小院。其

主要建筑北向。其题额为“听雨轩”。

  轩内窗明几净,半封闭,空间以廊端开口。

  小轩前面院中有清水一泓,池中植荷几叶,池边栽芭蕉,翠竹。轩后也有芭蕉。小院里芭蕉、荷竹、一应俱全。一经雨落,高墙屋瓦,各色声起,落棋无奕,却是'愁绪满帘,思念成殇。面对秋色孤寂的场景,对友人的思念怎会不油然而生?

  若在雨天中净心静观,这大自然的佳作,既可赏濛濛的雨景,亦可听萧萧浙浙的风声,也别有情趣。

    ——  ——

  嘉实亭是拙政园枇杷园内南界墙的一座小亭。小亭北向,四角攒尖顶。亭下有冰裂枇杷核纹舖地,亭后有石竹成景,恰有“尺幅景,无心画”之妙。

  亭名选自宋人黄廷坚诗句“江南有嘉实”。亭内有文征明的隶书匾额《嘉实亭》。

亭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分别选自陶渊明《移居》中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和左思的《招隐》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上下联的截取句表达了强烈的对自然的热爱。

  亭外,枇杷树环绕,正值五六月之际、恰有大似明珠徑寸,黄如香腊成丸的挂果,一派夏日盛景,令人野目舒神。

   ——  ——

上图 园林博物馆

   从拙政园南门岀来,就是园林博物館的入口。园林博物館不大,是免费的,就在拙政园旁边民宅区。它也是拙政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天色已晚,但既到门口,我们也忍不住要进去看看。

  博物館展示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照片,设计图,重要资料,以及园林的叠山,理水花木等造园手法。还有拙政园沙盘全景等等。

  馆内设有四个展厅:“园原”,“园史”,“园趣”,“园冶”。内容没有细看,只是知道我现在看的拙政园大都是清代的修缮和增补,和明代的终究有些区别。如果研究研究也不错。但是,就连游园,我们也是走马观花,觉得很累了,别说在这儿看资料了,一天时间确实是不夠用的。

  最后,我们看了一眼感兴趣的馆藏文物,如李可染的拙政园图,苏州的双面剌绣,程德全的寒山寺碑帖,就怱忙转身回苏州旅館了。

  回到旅館,久久未能入睡。总想说点什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天堂不是就指苏州,杭州么?杭州没去过,西湖则早就闻名暇迩,是国人心中的天堂。本省的苏州也是天堂,眼前就是。拙政园可不比西湖差。真是招远不招近。你去过么?

  拙政园最大的,也是别处比不上的特点就是它能在江南水乡再造乾坤:假山假石甲天下,叠山理水造奇景。堪称园林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再者它是中国花木的集大成,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微缩影。尤其是搞建筑的朋友们去看一看那是大有俾益的。喜欢诗词的朋友们更是不会错过它的存在的。

  难怪它成为天下园林之母,世界遗产!这是苏州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寓文撰于建湖2022  04  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