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文学,让我失恋的爱情

 bmtz 2022-04-15

图片

  关于美丽的名言

  五官端正并不等于美——吴冠中

  美比漂亮的价值高——吴冠中

  人的生活经历往往烙印在外貌上——吴冠中

  文化的纯美和高雅,可以删除我们每一个人脸上的浮躁和冷漠——金圣

  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冯雪峰

品读一:

  文学,让我失恋的爱情

图片

  文/吴冠中

  前几年和汪曾祺先生闲聊,他感慨地说自己生平有两大憾事:没有学好外语和没有从事绘画。我与他正好相反,我遗憾没有从事文学创作。我们都老了,已无法弥补遗憾。

  我中学时代酷爱文学,主要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着迷于他的小说和杂文。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哺育了少年、青年时代的我,他是我安身立命的楷模。搞文学有可能没饭吃,家境贫寒的我不得不选择工科,考进了浙江大学的高工电机科,主攻对象是数理化。文学于我,那是不可能成婚的恋情,甚至像偷偷摸摸的私情。不料,我仍被文艺之魔作弄,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恋上了绘画,并终于为之献身。其实,文学也罢,绘画也罢,都仿若由白骨精幻变而来!我落入她的魔掌,被吸干了血液和骨髓。

  现在回想起来,我之所以从理工科转行学美术,还是由于当年爱好文学的感情没有获得满足,这悄悄的爱情让我失恋了。及至邂逅美术,旋即以身相许,填补了爱之虚空。数十年来,我一味攀登美术之峰巅,欲穷千里目,路漫漫,似乎总有倩影相伴,她便是文学。

  美术是视觉的,画眼看沧桑,沧桑入画,须由造型的规律来剖析、组织,创造赏心悦目或触目惊心的作品。能深入理解、体会绘画语言的人不多。人们大都只查问画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易区分美之品位。文学较易直接表达思维,为了维护、阐明美术作品自身之美感功能,我开始写文章,有进攻性的文章,也有防卫性的文章,我明悟了鲁迅当年不得不写杂文的初衷。

  我不喜欢专业画匠,如郎世宁之流,我只爱在形象语言中表达独特情思的画家,如凡·高和石涛。时至今日,科技发达,手工画匠无疑是落后了。但在机械社会中,无价的是感情,感情太珍贵了,真情凝聚的艺术品成了凤毛麟角。

  当人们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让位于思考。于画中思或于思中画,都会从不同方面予人美感。我在绘画之余写文,倒在文中寄寓了画中所难尽的情思。这就是我断断续续写起散文的缘由。我想会有一二知己或知音在我的文与画中探寻到隐秘的通途,看见两岸景色,其实也是一番风光。

  品读二:

  我的邻居吴冠中

  文/阎纲

  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拥有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108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多次接触后,我对吴老的文字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千姿百态的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注:吴冠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中国当代美术的学术旗帜。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为“蜂采蜜,我采美”;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其作品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2010年逝世,享年91岁,他与常人并无二致的低调葬礼曾感动过无数人。我们初中阶段曾学习过他的小品文《桥之美》。

  投稿选登:

  我的这点艺术观

     文/冯继春

  可能缘于我有美院学习经历,每当跟熟悉的朋友面对一幅幅书画作品时,他们都会希望我能谈谈对作品的看法。说实话,如果是在二三十年前,我一定会从绘画的立意、构图、透视,从书法师承、架构̖风格等,说出一大篇的通论。而现在在这个先见罗衣后见人的时代,若再出现类似情形,我只能以一种委婉含糊的腔调应付,因为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依据,去衡量、去评论现在人的现在作品。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外来科技文化的融入,使得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现在一天创造的财富是过去两千年的总和,民众的文化教育认知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专业从事书画创作者数以百万计,每天产生的书画作品用海量形容不为过。而这海量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不外乎两种不同路径取向:一条潜心传统,趋古之众城,继往开来。一条步随时代,中西之融合,洋为中用。

  传统中国书画,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深深根植于民众之心,并为普通大众所认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和现代艺术的融入,呈现出的新画面,无疑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而新的审美体系架构还没有完整形成,这无疑就造就了传统艺术跟现代艺术的两种水火不容对立态势。这一点,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浙美(现中国美院)求学期间深有感触。同是美院学生,我们周末经常去浙大跳舞,遇到浙大的美女,唯一可以吹嘘的就是我们是油画系的,他们是国画系的,学油画的鄙视学国画的,学国画的藐视学油画的。这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理念的两种最直接对立体现。作为专业院校走出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两种艺术形式的定义上都如此迷茫,那普通大众呢?他们在传统与现代认知上的混乱与迷茫就可想而知了。基于以上情形,我想结合我这么多年对艺术的关注与思考,用我的一点浅见,谈谈我的这点艺术观。

  传统书画是农耕文明园地里培育出的奇葩,大有园里开花园里香的意味。它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固有技法,固有美学准则。而这所有的固有形式,确确是普通大众看待事物美与丑、对与错的最基本准则。这所有的固有形式,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组织构成。大众文化是平民文化,它源于生活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质量。大众文化在平民中流行扩散,它通俗易懂是普及性文化。大众文化取决于精英文化下沉,精英文化是顶层文化,它源于学界对前沿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它在精英阶层流行,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逐步推广而补充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方向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没有俗雅之分,有的只是它们的普及与大众接受度不同而已。

  我们所说的文化因地域原因被称为东方文化,大陆型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人的本土守旧的思维局限。西方海洋型开放地理环境,成就了西方文化,使得西方人有了对大自然开拓、探索的进取精神,这样的精神,使得西方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

  当处于封建清朝末期的康有为、陈独秀走出国门,见证了西方工业文明呈现出五颜六色新世界,他们被新的视觉冲击震撼,他们重审传统,反思传统,有了文化人的高知卓见。康有为面对传统帖学呈现出千篇一类面目的弊端,而力捧魏碑,重拾碑学,开碑学新书风。更有陈独秀若改革中国画,先革王画命之说。被康熙视为正统的四王绘画(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强调师古临摹,影响中国绘画近三百年。徐悲鸿更直接的认为这是“断送中国绘三百年”的“灭国鸦片”。估且不论他们的观念正确与否,但不可否认,师古临摹是传统中国书画传承一种主要方式。而师古临摹造成的结局是千人同拜一师门,千人研摹出同一幅面孔的尴尬现象。这也是西方人除了语言文化差异而很难看懂中国书画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程式化、格式化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怪象。撇两片竹叶,美其名:竹报平安;渲几朵牡丹,美其名:花开富贵。皴几多山头,擦一泉瀑布,勾个小亭,点两三个小人儿,这叫寄情山水。至于翎毛花卉,老枝配嫩叶,自我感觉能与宋代《竹禽图》抗衡。传统观念的循序守旧制约了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发展。传统书画老旧素材与传承模式,就好比是在砂锅里煎中药,方子就那几味,换汤不药,熬啊熬,想想都能知道,它是不会煎出多少精华的,熬出的更多是苦涩而无味趣性的渣汤。在这里我不是否定传统,好的传统是根,优秀的传统是基础。我们而是要学会思考怎样从传统的程式中提炼、取舍有用因素和突破传统老旧素材的局限问题。

  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决与背叛,使西方艺术从此不再注重客观世界的具象描述,这同样适用于各种形式的中国艺术。尼采、弗洛尹德从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揭示,为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创作思路。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波普等艺术的诞生,成就了西方现代美术和现代艺术的形成。

  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给循序守旧而前途迷茫的中国书画形式注入新的血液与思路,从而使传统中国书画创新多了一条更宽更广的新路径,但更多的抽象元素和行为艺术的加入,在丰富充实传统书画艺术形式的同时,也给普通大众的审美造成障碍。最可怕的是当今书坛画坛,人心浮躁,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自许大师艺术家,不肯潜心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用对西方艺术的一点肤浅理解,靠旁门左道,在利益的推使下,以各种丑书、乱画、甚至是怪诞的行为,鱼龙混杂地充斥艺术市场,大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气势。艺术能激发人的娱乐身心,能让人自发的带着热情和期待参与。而那些不肯潜心专研,急功近利者,就是利用艺术这一共性,他们将传统的中国书画形式,当着一种行当,当着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将传统的书画表现技法,程式化、格式化、行为化,机械性的夸张,又喷又吼又射,用表演的形式,戏剧性的以夺人眼球,无视作品内容的文化内涵,粗糙化、山寨化、盗版化是他们的共有德性,这也就是江湖书画的最有力体现。江湖书画能有市场,更多是源于普通大众对书画艺术认知度的缺失。

  艺术的高度在于能有超脱世俗的精深思想,循序守旧的思想,作为文艺爱好者的定型思维是可以被理解,一切技巧性的东西,只要肯花功夫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撑握的,书画技艺也不例外。而精深的探索思维,就不是一般人能撑控的。真正从事艺术探索的人,是不会满足于传统艺术的固有势态,突破固有思维,突破固有形式是文艺精英的一生努力与追求。精英是小众,小众的每一点突破都有望会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件,这当然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

  欣赏艺术是要带有格局的,真正的艺术是讲圈子的,只有你的认知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谈艺术。百姓的温饱都没能解决,谁会关心什么是艺术。及便关心,也只是关心他们认知中的那些普及性大众文艺,柴米油盐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是有产阶级物质之外的精神寄托和附庸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当社会得到普遍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富余,艺术才会在大众中产生特有的价值。

  社会是由不同的圈子组成,每个人只注重每个人的生活圈,圈子不同,别勉强融入,融入也是件尴尬的事情。谁的生活都不容易,文人的优势,就是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与不易,用思想的文字,将它们精准地堆积成册。平凡人的生活,只有平凡,他们没有浪漫,没有高雅,有的只是尘世间的烟熏味,但并不表示他们不伟大,能够将平凡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滋有味,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艺术。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任何解读都是对艺术的一种延伸,这里包括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个色彩就是观者平时综合素养的涵盖。每个人的维度不同,看作品的感受不同,艺术有时就是自己觉得有点明白,有时又有点懵逼,有时装得很懂,其实真的难懂!尤其是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如果没有西方美术史的支撑,用传统美学观念待之,一定会是让人觉得无法理解的怪胎。

  我们常常高呼,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服务于人民,这都没错,但有一点,艺术如果太过于强调与政治挂钩,那书画艺术就会沦为宣传画的功效,它的艺术含量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是文章写作者,一味高唱赞歌讴歌时代,那它的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就会缺失,呈现出的作品一定会是枯燥而功利性的。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文哲思,从思想上给人碰出火花,那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的,充其量它只能算是一篇记事性的通讯报告集,它所呈现出的价值无非就是文史档案价值,跟艺术的关联不会太大,这是众多文学写作者应该深刻认识的重要一点。

  这个世上真的没有那么多的大师、名家、艺术家,更多的只是文艺爱好者。绘画、写字就如唱歌、跳舞、对弈、玩琴、打太极拳一样,它应该只是大众娱乐的一个类别。它不是竞技项目,不可以用来比赛,不可以用来超越,它只是生活余兴的雅玩,无有高下,以养心为宜,愉悦自己为先,能感动身边人更好。千万不要误认为轻拿手中笔,就已成名成家。名家大师的门槛真的没有那么低,那些成名成家的活儿,真的应该交给那些有天赋而又勤耕不辍的天才精英们为之。真正的大师艺术家,应该具备未来时代的前瞻,他们对传统充满兴趣和了解,他们是脚踏传统的前行者,更是艺术高原上的拓荒者,海纳百川是他们该有的胸襟,任何背离传统,缺少生活阅历的探索实践都是扯淡。

  从事艺术,就是从事一段孤独的探索之旅,你可以有方向,但你永远不知道路的尽头在那里!有的只是:沐雨临风不自弃,披星执笔只前行,纵有风华时可显,悲喜难与他人言。

  作者简介:

图片

  冯继春,男,1967年,江苏泰州姜堰区白米镇人,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自由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