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4-15

嬴政这个经历坎坷、境遇复杂因而心理阴暗的少年能够成为秦国之君,真的得自于一种天造地设的超强运气。可既然这种运气已经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也就当仁不让、义不容辞地被赋予了“奋六世之余烈”的一项光荣使命:统一东方诸国。而他这样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一旦成为天下之主,就不再是简单的不设皇后、不立太子、不遵成法那样的小节了,他对世界的破坏性,极可能让他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央帝国,仅仅渡过一段短暂的“苟且之治后,便土崩瓦解。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1、一统

不管嬴政在母亲与吕不韦、嫪毐等人不明不白的关系中是如何地尴尬以至狭隘,他的使命感和大局观却一点也没有失去准头。就是在这份清醒中,他听沧州人茅蕉之言而迎回驱逐的太后、追扬长而去的尉缭而用其策、顾王翦于乡下并答应他多请田宅园池的要求,无不是为着统一天下的大业。难怪尉缭会说他“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入下,得志亦轻食于人”。

秦国的统一得自于“税收”系统的巨大支持。其一,秦国在统一六国前,先获得了陇和蜀,国土面积更大,又获得巨大的天然粮仓。这使秦国在人口总量上,获得了优势。统一战争时,秦国的人口大约为500多万,其中100万充了军。其二,都江堰与郑国渠的兴建,大大地提升了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两大粮仓的劳动生产率,为统一提供了充足的粮源。

没有如白起那样的旷世战神,王家将、蒙家将一样可以包打天下;没有吕不韦那样的通天巨商,秦出三十万金一样可以买通象赵国郭开那样一举将名将李牧熄火的内奸。在这恶计与锐兵的双重打击下,韩国、赵国相继化成了秦的郡县。燕太子丹愤于在邯郸共同为质时的好友赵政在自己为质秦国时给予的冷遇,又慑于秦兵压境的威势,专门请来卫人荆轲携樊氏人头与督亢地图去秦国行“斩首行动”,可惜事败后亡国更速。之后,魏国成为第四个被列入亡国名单的国家,而继李信战败后,王翦、蒙武的六十万大军又将强大的楚国荡平,项燕兵败自杀。东方大国齐国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它曾与秦国订立的互不侵犯条约,可殊不知,远交近攻的秦兵在已经拿下燕国后已经不再是齐国的盟友,而是敌人。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只用了十年,秦国先祖们苦心经营了几百年的终极目标,就在嬴政的手上圆满实现。于是,始皇之心,日益骄固。“刚毅戾深,事皆决胜于法,刻消毋仁恩和义”的恐怖政治,遂遍及华夏。不过,在他诸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足以为大一统的国家管理提供数字化基础和共同文化心理基因的许多制度建设之外,另一个纪录也在世界史上载明:“中国”(China)这个词,便源于“秦”(Chin)。

有趣的是,前227年这一年,当秦人将燕国变成自己的直辖郡县,远在数万里外的另一个大国罗马,也开始了它将征服地设定为行省的步伐。

2、集权

咸阳宫内,两次发生关于分封还是集权的争论。一次是在始皇二十六年,由丞相王绾等发起:“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认为应该于边远地区立诸子为王,设立屏藩。

另一次是在始皇三十三年,由博士淳于越设问:“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认为以亲信和同姓为王,可在国家有事时产生一些救援作用。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予以驳斥的都是廷尉李斯。他的第一个观点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第二个观点是:“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中心意思是,建立王国只会出现新的权威中心,甚至于相互诛伐让王道衰竭。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上有中央、下有郡县、王命直达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起来。可从后来发生的历史来看,李斯和始皇的观点真是正确的么?

二人所形成共识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国家的敌人,不是外邦,就是侯王。在已经南平百越、北击诸胡之后,只要断绝了产生侯王的可能性,则天下即安然如山。

以人们当时的认识,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王朝的另一种灭亡形式,即被黔首或盗贼所推翻的可能性,正在六国灭亡后秦朝不修仁义的大背景下潜滋暗长着,直到条件成熟后成为一种断然。而正是因为忽略了这种可能性,甚至排斥了中央政权内部出现异动而由各地勤王的可能性,秦朝才迎来了它的脆败。

首先,秦始皇突然死去后,赵高与李斯擅立太子的行径,因为没有亲王与藩国的监督而畅行其道,南戍五岭的五十万秦人没起什么作用,唯一有强大制约作用的北军三十万人的两位领导人还被相继赐死,则中心之乱迅速成为亡国的首因。一如李峰所言:秦人制度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于咸阳的帝室,而一旦中心遭毁灭,整个的帝国体系也随之瘫痪。而西周王朝灭亡后,周王室以及对周人祖先的奉祀因为地方诸侯的援助又延续了五百年。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其次,不建封国的另一个弊病是,在秦朝将士各集于边塞时,陈胜等的起事,可以迅速地占领那些守备薄弱的郡县,并迅速燃向全国

再次,郡县是国家的分公司,而封国是国家的子公司郡守和县令的权力是有限的,而其义务却是无限的,这使得很多郡县首脑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义军攻击又慑于秦律的威严,在义军攻来时纷纷选择投降。李斯的儿子李由所管理的三川郡控荥阳重地,也对东方群盗束手无策,甚至面对一支偏师的进攻而被打败,由此可知郡县军事力量的疲弱。而封国是由皇帝的亲信或亲族掌握,对国家兴亡有更大的股份权重和责任感,其忠诚度和战斗力断不至于出现如此尴尬的状况。

第四,每一个封国都是一个兵营,同时是一个理论上的王储。当中央政权有难甚至遇难时,他们仍然是一支独立的御侮力量和王权支点。同时,他们也有义务限制在自己境内的反叛势力的发展。由此,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封国在,秦朝即使同样面对在巨鹿会战中的失败,也会有新的力量不断补充进来成为义军夺取天下的障碍。可是,实行郡县制的秦朝,王都之外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六国贵族纷纷自立,让秦军再次出现以一敌六的局面。于是乎,“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李斯与始皇误以为政令畅通的郡县制,反而成为王朝四面楚歌的助力

第五,不论以后的削藩之路如何漫长和艰难,那都是统治集团的内部微调。也不论大行分封后中央政权本身会变得如何无足轻重,那也是数代以后的事情。而征南逐北后形成的四十八郡,则只能看作是四十八座缺乏有效控制力的火山。这恐怕也是原属“瓮牖绳枢之人”的陈胜吴广的革命烽火已经燃起在东方大片地区,包括当年始皇在东海郡为大咸阳城所开设的东大门,二世本人还茫然无知的原因。如果有过分封,王国与中央首脑的亲密关系必会让这种报告越过弄权者直接传递。二世又怎么会被赵高玩于股掌间?

第六,即使所封王国是不安定因素,众多封国也不可能同时动作,而仍有一些是王室的同盟者。西汉在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在梁国的拼死抵抗下,又遭周亚夫断绝吴楚粮道而失败的。由此可知,封国只是中央败亡的或然,大的农民战争则是帝国动摇并触及熔断阈值的必然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皇帝集权的制度自始皇开始一直维持了2132年。可他自己建立的帝国,首先成为这一制度进行初次校验时的牺牲品。至于后来人们又对分封、专权的二元法则做了什么样的调整,则是无关秦室的后话了。

3、大治

江山一统,疆的四至都已空前,秦始皇一定认为他已经实现了天下大治。于是,他通过一次次的刻石昭明自己的文治武功。而这些自我歌颂之词,权可视为始皇之治的各类表现吧。可惜的是,这些表达即使有一些可以采信之处,它作用的时间也太短暂了。

始皇二十八年封泰山铭如是说: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同年的琅邪台石刻如此表达“秦德”和“得意”,并揭明了自己的疆域: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二十九年的之罘石刻强调了德和法的教化作用,好象他和商鞅一样都并不是纯粹的法家: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三十二年的碣石石刻似乎注意到了天下归农: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三十七年的会稽石刻已经是始皇的告别演说,他仍然陶醉于国泰民安的图景中: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沿着始皇东巡的足迹读过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它不是二世而亡,真的出现一个什么盛世也未可知。

可后人还是觉得他自吹自擂的太过了。唐肃的《题秦皇庙》便指出了这一点:往事悠悠逐海波,荒祠寂寂寄岩阿。三神山下仙舟远,万里城边战骨多。东鲁尚存周礼乐,西秦空壮汉山河。早知一世能移祚,崖石书功不用磨。

也许,只有李白能够给“始皇之治”一个浪漫而客观地评价。他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失算

孙皓晖在解读秦帝国突然灭亡这一“中国历史的巨大谜团”和“中国文明史上最大的黑洞”时提出了两个直接原因,即“突发恶性政变,导致中央政权结构全面内毁”和“战国大争传统形成的巨大惯性,导致了空前剧烈的全面动荡”。但这恶性政变和战国惯性之所以能够发作,却都系于秦始皇早死这一偶然性上。而春秋刚刚五十便猝然离世,肯定不是秦始皇本人所能够想到的。

他想不到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呢?

他曾经“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大抵是不希望民间还有什么可以反抗政府的武器吧。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陈胜吴广们起兵时,是可以凭着原在秦尉手中的两把宝剑闹革命的。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不是照样给秦朝以重大打击么?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他曾经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本意似乎是为农民们提供平坦的田园,并毁弃假想敌的守城之坚。可是,他想不到的是,这恐怕也是义军得以长驱直入的原因吧。义军采攻势,他们自然不用那些六国的城池。更何况,毁过的巨鹿城,不是照样抵住了秦军主力么?

他曾经屡次采取“迁豪”之策,想来是要把纳税人中的“重点税源户”掌控在近便之处,比如他曾于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可他想不到的是,起兵反对他的江山的,首先并不是那些豪民大户,而是普通百姓。陈胜吴广一起事,六国贵族和中小官吏纷起响应,连山东儒生、孔子八世孙孔鲋也怀抱孔子的礼器投入农民军营中,一场大规模的纳税(役)人暴动转瞬间就成洪水之势,秦始皇当年的迁豪之策也自然失灵。

他曾经“焚书坑儒”,大概是对思维活跃、腹诽太多的知识分子不放心吧。可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不读书的老百姓都起来造反了,岂不是比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还要管用?

他曾经督促李斯修出洋洋二百万言的《秦律》,“密如凝脂”,几乎规定了人们的一举一动,将本是活蹦乱跳的人进行了残酷的格式化。可是,他想不到的是,恰恰是这个李斯,做出了秦律肯定不容的大逆不道之事:更立太子。不知按照李斯当年的设计,他的这一行为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虽然后来李斯一样被夷了三族,可他对秦朝颠覆性的动作已经无法收回了。

他曾经不给六国贵族以重新就业的机会,想来是担心他们对秦人不利。可他想不到的是,他的死前和死后,占据中枢要害的,仍然是当年的六国之人。既然韩国的《存韩》被视为替母国说情,难道李斯、赵高就没有自己的母国么?

他曾经听信一句“亡秦者胡也”而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行动。可他怎么就不想想,自己的小儿子也是一个“胡”啊。

他曾经不惜民力修起了让蒙恬含冤自杀时才有醒悟的长城,可他想不到的是,边境仍然需要屯驻重兵。这也造成了他的国内空虚,区区闾左之兵也可以长驱直入扑向京城。一个日本人写道:“始皇坚信城内泰,不知抵抗在民心。”

他曾经下大力气修造了长达6800公里的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营造出一个主要归自己所用的“大道通衢”。可他又何曾想到,正是那些根本就没有资格靠近这些御道的百姓们,沿着这近便宽敞的大路,不用依赖地图便可以一步步逼近“条条大路通咸阳”的指挥中心。

秦始皇的治道与税道

他曾经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驾驭那些各怀功利之心的投机者。可他想不到的是,一如昭王五跪而得的范睢在陷害白起时仍然毫不犹豫一样,有“仓鼠”之志和“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信念的李斯们,一样会在关键时刻考虑自己的利益甚于关心国家的前途。难怪李斯的老师荀子会因为担心李斯以后的命运而吃不下饭去了。面对自己手下这些各怀鬼胎的人,始皇就能吃得下饭去?

5、毁誉

秦始皇的大功大罪、大得大失、大起大伏、大破大立,使之无愧李贽所谓“千古一帝”的美名或恶名,而成几千年来大毁大誉的众望所归或众矢之的。

夏曾佑的评价是: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后之王者,不过随事补苴,以求适一时之用耳。

毛泽东也是拥秦派: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历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西方汉学家的评价比较中立: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杜牧的《过骊山作》强调的是他在百姓眼中的形象: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萧冰崖的《咏秦诗》也是这样的立意:燔经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国未墟。无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黄石读兵书。

萧澥的《读秦纪》感叹秦文化的不堪一炬:筑了连云万里城,春风弦管醉中听。凄凉六籍寒灰里,宿得咸阳火一星。

宋濂的《长安杂诗》感叹秦皇汉武的寿数平常:秦皇并六国,汉武开西方。兵威如雷电,灭戮皆暴强。功成无所欲,但欲年寿长。楼船往东海,仙剂求扶桑。金盘出云表,沆瀣承天浆。盼睐蓬莱药,舕舑瑶池觞。终然乖所觊,日夕徒遑遑。欲火既已炽,反使情内伤。神仙不可得,寿龄亦寻常。

张祜的《经咸阳城》感叹着暴成暴废的始皇与项羽:阿房宫尽客谁来,可惜连云万户开。秦地起为千载业,楚兵焚作一场灰。应知长者名终在,祇是生人意不迴。何事暴成还暴废,祖龙须死项须摧。

李大钊是将秦皇与税收问题挂起钩来的不多的几个诗人之一:殿阁嗟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至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