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5)

 金色年华554 2022-04-16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四月,分别发生在南北疆的两个小误会,彻底撕下了唐突友好的面纱。究竟因何而起呢?还得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的“刘涣事件”说起。《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二十二年四月甲寅,北庭都护刘涣谋反,伏诛。”北庭都护刘涣被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擅杀突骑施贡使,激起绢马贸易冲突,酿成一场兵灾。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突骑施俟斤阿悉吉·阙驱马至北庭(新疆吉木萨尔)贸易,同北庭都护刘涣发生纠纷。恰巧一个叫何羯达的人,从突骑施来降,声称阙俟斤贸易为假,“图陷庭州”为真。刘涣并未详察,也未奏报,便擅自调动军队围杀突骑施商队,夺其马匹。与此同时,突骑施阙伊难如等人,贩运银瓶、黑毯、赤縻等贵重商品,从吐蕃而来。在经过葱岭守捉(新疆塔什库尔干)关卡时,货物送回吐蕃,人员则拘于唐境。

两个偶发事件,同时在天山南北爆发,让突骑施苏禄及其恼火。他发兵向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新疆库车)进犯,“孤城小堡,仓卒见危,大率而言,其数非少”。

唐廷为缓和冲突,以“处置狂疏”下旨切责,北庭都护刘涣惶恐,暗中与沙陀部联系,妄图挟兵自救,被唐朝以“谋反”之罪诛杀。其实,事情走到这里,还是有挽回余地的。

苏禄兴兵示威,一开始不过就是三个诉求:1、诛杀肇事者刘涣,给阙俟斤报仇;2、赔偿被刘涣劫掠的牛羊;3、要求责备葱岭边军,释放被扣人员交还货物。而此时,刘涣已经伏诛,阙伊难如也已释放,人的问题都已解决,就剩下钱的问题了。

可惜,唐朝的使臣没有当年郭元振的手段。这次来谈判的唐朝使臣是个愣货,自持开元年间唐军的盛势,与突骑施针锋相对,毫无回转的举措。他认为“刘涣事件”中,阿悉吉·阙“行至北庭有隙,因此计议,即起异心,何羯达所言,即是彼人自告,踪迹已露,然后行诛,边头事宜,未是全失”。也就是说,突骑施的商队在北庭形迹可疑,也负有责任。唐朝处置的方式“以搜杀彼使,兼为罪责,破刘涣之家,传首于彼”,已算是仁至义尽。至于苏禄“纵有怨望,亦合且有奏论,联若不依,举兵未晚,而乃总无来状,即起凶谋,侵我西州,犯我四镇”,已给唐朝造成了损失,赔偿之事免开尊口。如果苏禄坚持要求赔偿牛羊的损失,唐朝也要求赔偿四镇的损失。(“彼若计索马价,我亦须得此物”)而葱岭守捉扣留的货物,已“送还赞普,其中一物不留”,还冷冰冰地揶揄道:“中国虽然穷,这点货物还没放在眼里。您就甭拿这俩小钱儿,说事儿了。”(“我中国虽在贫下,固不以此为贵,可汗宜识此意,勿妄生词”。)至于,苏禄要求责罚葱岭守做的要求,使臣回应道:“阙伊难如越界,如此不捉,更捉何人?!”——《全唐文·敕突骑施可汗书》

就这么一来二去,矛盾越来越激化。两个国家都认为,自己做得仁至义尽,是对方无理取闹。在之后三年时间里,突骑施和唐军围绕着安西四镇进行了多次血战。其中,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突骑施汗国同时发兵攻打安西拔换城、北庭府城瀚海军,占据优势兵力的苏禄可汗企图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隔开,使各城之间无法相互驰援。即使唐朝调集援军,但安西四镇山高路远,纵使援军赶到也需要时日。结果拨换城之战唐军守将朱仁惠战殁。

面对突骑施如潮攻势,唐庭毫不退让,打出了一套抑制突骑施的组合拳。先是命北庭北庭都护盖嘉运带兵越天山南下,援助安西唐军。又命河西节度副使牛仙客精选五千精锐,取道若羌、于阗(丝路南道)支援。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5)

同时,政治手段也徐徐展开。首先,改变了支持苏禄放弃阿史那王族的做法,封阿史那·献之子阿史那·震为可汗,“即令彼招辑四镇蕃汉健儿”。又以“羊马土地,总以与儿,子女金帛,别有优赏”为筹码,引诱东突厥联兵进攻。(好像这条计策没有见效)最重要的是,命安西都护王斛斯遣使“星夜倍道,与大食计会”,东西夹击突骑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夏,使臣返回带来了白衣大食东面将军的回复,相约于四月出兵。得到消息后,唐庭传谕中亚诸国王、叶护,令其反抗苏禄。

在唐朝政治、军事两手作用下,苏禄日渐孤立。735年秋,攻守双方围绕北庭府城展开残酷的拉锯战。随着塞外秋气转冷,突骑施进攻受挫,双方转入相持阶段。一旦突骑施的粮秣供应受阻,突骑施军将不得不撤回位于伊犁河的汗帐附近,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北庭都护府唐军将面对突骑施更为疯狂的反扑,开元二十三年的冬天将格外难熬。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5)

在塞外刺骨的严寒中,安西、北庭军一次次抵挡住了数倍于己的突骑施军的进犯,尽管付出了相当的伤亡,但庭州城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唐军手中。苏禄可汗的信心逐渐在北庭府的坚城下消磨殆尽。更令他惶恐不已的是,趁突骑施军倾巢而出、汗庭防守薄弱之际,安西四镇节度使王斛斯率唐军精骑越过拔换城直趋突骑施汗帐,旨在生擒突骑施家眷。同时唐朝朔方节度使麾下的朔方军先锋五千人已经在驰援北庭的路上。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15)

开元二十四年初春,久攻庭州府不克的突骑施撤军,庭州之围结束。在撤军途中突骑施军遭到王斛斯、盖嘉运及朔方军援兵的袭击,突骑施大败,遣使请和后退回碎叶城。

736年,大食军队如约而至攻打吐火罗,叶护被杀。苏禄为免两线作战,遣使唐朝请求和谈。自己则亲自率领精骑逾阿姆河,入吐火罗境。737年,大食与突骑施在喀里斯坦展开决战,这次苏禄惨败,仅以身免。喀里斯坦战役的结果标志着,突骑施在吐火罗地区强势地位的终结。随即,突骑施又在秋季进攻北庭,也被唐军击退。至此,在唐和大食两个大帝国的夹击下,突骑施汗国已成强弩之末。

应该说突骑施汗国崛起之后,确实存在威胁安西、强行征税、劫断商路的问题,但其抵挡大食东扩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但这次唐突冲突中,唐朝引大食东西夹击突骑施,依旧存在反应过度之嫌。这一举措无疑为日后,唐与大食的正面冲突埋下了祸根。

苏禄西败于大食,东败于大唐后,国势日衰,周边部众纷纷反目。其中,上任可汗娑葛的后人自称“黄姓”,苏禄部众为“黑姓”,二者之间互相猜忌不断攻杀。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突骑施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率部众夜袭苏禄牙帐,一代枭雄命断当场。《资治通鉴》:“(苏禄)晚年病风,一手挛缩,诸部离心。酋长莫贺达干、都摩度两部最强,其部落又分为黄姓、黑姓,互相乖阻,于是莫贺达干勒兵夜袭苏禄,杀之。”

苏禄之死,标志着突骑施汗国盛世的终结。此时,距离乌质勒的奋起,不过短短48年。如流星划过夜空的突骑施,在经历了乌质勒、娑葛、苏禄三位雄主的璀璨之后,归于落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