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钱牌研究

 思明居士 2022-04-16

南宋钱牌研 究

于钱牌的研究,一、钱牌产生的原因关于南宋钱牌产生的原因,旧有高宗行军缺用:南渡后国穷而补救变通;钱法不通诸说,如《金石契》谓铐钱牌。乃“高宗行军龄用,此权济一时,非常法也。”《七修续稿》说钱牌为为“南渡国穷,救补通变”的产物”,吴自牧《梦巢录》卷十三《都市钱会》条说,钱牌由“朝省因钱法不通”而产生,按以上诸说,以《梦巢录》所云较接近史实,但“钱法不通”何会导至产生钱牌,迄今既未见史载,亦未见有人论及,故需探讨之。

文章图片1

有宋一代,商品货币经济较以前有长足发展,市场对铜铸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在铜钱供不应求的情形下,铁钱得以流通,交子、会子、钱引等纸币相继出现,诸种货币相对形成割据局面。公私上下对铜钱的追求,造成了日趋严重的钱荒。为维持商品贸易中心城市正常的商业活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禁止铜钱流出城的现象。

按禁铜钱出城,至迟始于唐末五代。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因“民间钱益少,维帛价轻”,州县等地方政府曾推行禁钱“不出境”之法®。此法实行的结果,造成商贾皆绝,课利有阙,故唐政府诏令罢之。后来,由于“京师商贾赍钱四方贸易者不可胜计”,帛轻钱重,铜钱大量流出城外而使城内发生乏钱之患,故又“诏复禁之”。后唐庄宗同光(923-924)与明宗天成(926-930)年间,考虑到禁钱出城有碍于民旅贸易,曾先后敕“诸道州府纳勒见钱.····宜令遍指挥三京及诸道州府及诸城门所出见钱,如五百已上,不得放出,如稍有违犯,即准元条指挥。其沿淮州县镇即准先条敕命处分。”人宋以后,五代十国封建政治割据而阻滞商品贸易活动的局面宣告结束,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城镇的经济辐射力增强,草市、提市遍及各地。日益繁荣的商品市场面对铜钱供不应求的矛盾,展开了对铜钱的明争暗夺,自五代以来因政治割据而造成的货币割据状况,至宋虽有所改善,但货币的割据问题并未能最终解决。如北宋时期,交子仅行用于四川,陕西兼行铜、铁钱,川蜀则演变为专行铁钱区,熙丰(1068-1085)中,川、陕之外行用铜钱的地区,又出现或行或不行用折二铜钱之别宋徽宗朝,蔡京主行当十大钱和夹锡钱,小平钱之外,大铜钱流通区域屡变,再加之大铜币轻值高,为虚值币,因而人们喜行用、收藏小平钱,以致流通中的小平钱数减少,一些市遂出现禁小平钱出城的现象。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于宋徽宗大观(1107-1110)为相的张商英力主禁行蔡京等所铸的当十大钱,在陈述行大钱之害的奏议中曾说:“旧小平有出门之禁,故四方客旅之货,交易得钱,必大半入中末盐钞,收买告牒,而余钱又流布市井,此上下内外交相养。”此所谓“旧”,不知指何时,但禁钱(小平)出城,至迟在徽即位后已发生。

文章图片2

禁止小平钱出城,无疑将影响到商贾的贸易活动。为能够把携入城的小平钱或携货物城买卖后得到的小平钱带出城,或者使在城内获得的小平钱能够在城外使用,商贾便与市肆中的寄附铺合作发明了一种寄附钱会子的票据。按市肆有寄附铺,最晚产生于唐代,《能政斋漫录·逸文》云:“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铺,唐世已然矣。按,唐异闻集薛防作霍小玉传,有云:“大历中,寄附铺侯景家””。商贾寄附钱物于寄附铺,铺主须开结其凭证,以持之取钱、物。这种寄附铺出给寄附钱、物者领取钱、物的凭据,对唐宪宗时“飞钱”的产生,有积极的作用。至宋代,“飞钱”(便换)演变为茶、盐钞引,并促进了纸币交子的产生,但原先寄附凭据类的东西仍然存在,并在使用中借禁小平钱流出城之机而可被带出城外交换使用。《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六O政和三年(1113)十月一日关于“尚书省言:访闻诸色人多将京城内私下寄附钱物会子之类出城及于外行使,有害钞法,诏寄附钱会子辄出新城外行用者,徒二年,许人告,赏钱以会子所会钱赏之”之载,说明汴京城外行使从城内带出的可在城内兑取小平钱的“寄附钱会子”,是较为普遍的事。这种情形,虽曾被政府下令禁止,但并未能得到改变。

宋室南渡后,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定都临安,遂在临安推行禁小平钱出城门之法,而临安府商贾、寄附铺却仍以行寄附钱会子为对策。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三绍兴五年(1135)九月乙酉条云:“诏临安府在城寄付充便钱会子,毋得出门。仍依在京小平钱法立定刑名,用守臣梁汝嘉请也。都人不以为便,翌日遽罢之”。乾道九年(1173),鉴于小平钱及折二大钱等大量流出城市,并被不法之徒私输于金、西夏及海外,宋廷诏令“禁止见钱三贯以上不得出城门,五贯以上不得下江。”⑦把禁钱出城门之制有条件地推行至诸路。《文献通考·钱币考》淳熙三年(1176)条说:“自国家置市舶于浙、于闽、于广,舶商往来,钱宝所由以泄,是以自临安出门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

文章图片3

在禁钱出城的情形下,城内外铜钱的流通,赖寄附钱会子(便钱会子)而避门吏点检,而便钱会子因可出入城,并可在城内外兑换到铜钱,故行用渐广。发行者因有利可图而乐为之,得之者因可持之出城换得铜钱而喜用之,于是,便钱会子在商旅间转让行用,渐具有纸币性质。绍兴三十年(1160),钱端礼出任临安知府,把此前由临安豪右私置的便钱会子改由官方发行,“始夺其利,以归于官”,并于翌年春置行在会子务,发行纸币会子®。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八、《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卷12所载,绍兴末南宋政府所发行的会子,面额仅有一千、二千、三千三种,并由在临安府城内外流通渐扩大到两浙,以及淮、浙、湖北、京西路。大面额会子的投入市场,有不便找零之弊,又由于铜钱不可出城,流入城内的铜钱减少,于是,临安府发行了限于在城内使用的代用币-“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伍佰文省”的钱牌。隆兴元年(1163)“会子以“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为文,更造五百文会,又造二百、三百文会”之诏的颁布,虽有取于四川钱引(时面额有一贯、五百文两种)、北宋的小钞(面额自一百至一贯)之法,但却更有仿钱牌面额而印造之迹。

与一贯以下的会子(包括一贯以上者)可流通于东南诸路不同,钱牌仅可在临安府内使用,它是因绍兴末行大面额会子,不便找零,临安府又严禁铜钱出城门,城内铜钱流通量不足而产生,起到了弥补临安城内铜钱缺乏及沟通城内外铜钱流通的作用。

二、钱牌产生的时间

钱牌为南宋的一种形制特殊的代用币,学术界已无大的争论。然钱牌产生于南宋何时,却众说不一。《金石契》引《续泉志》云:钱牌为“高宗铸,其式如古货布”,并说“高宗军行1252)年间,是因为当时宋廷诏令交易纳赋尽用纸币而纸币难行造成的,

文章图片4

按以“淳祐”为年号,始决定于嘉熙四年冬十月癸巳。淳祐元年铸新钱,即铸当百钱,无由事”之载,说淳祐通宝当百钱应铸于此时。是说虽无史证,然可资参考。因为铸钱公事为铁时,借更换铸钱公事之官而铸虚值大钱,是颇有可能的。惟未见史文明载,尚待进一步考证之。答》一文,介绍了新发现的长7.4、宽3.3、厚0.3厘米,重27.2克的南宋铅钱牌。当“诸字,背有“权宜准拾捌界式伯”字样。按“准拾别界成”,面有和二首文使用,十八界会子始发行于嘉熙四年(1240)九月,这说明此牌当制解于是后。

如前文所述,南宋钱牌产生于禁钱出城,为临安所首创。因为乾道末年以前,临安之外

诸姨,尚未实行禁钱出城,而宋廷亦不允许其效仿临安之法。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绍兴六年十月已亥条云:“诏平江府城内外民旅买卖,钱物出人,并各从便。自上驻跸以来,

有司举行京城钱不出门之禁,籴价贵踊,右司谏王缙以为言,乃罢之。”绍熙三年后,为装

外流,解决“钱荒”问题而自临安推行禁钱出城之法后,一些城市并未严格实行之。嘉定十

六年(1223),宋廷复申严海舶漏泄铜钱之禁,青田县主簿陈者卿在奏请称提楮币与称提铜钱

并举以解决铜钱外流等问题之疏中说:“禁钱之漏泄者日宽,非果宽也,宽于大而严于小也。

闦阇之间,有腰百金以出者,吏卒已目送之,至数百则捃摭之、鞭笞之矣。”诸城禁铜钱出城

门而后仿临安府钱牌铸仅限于在本城行用的钱牌,脉络可寻。至于临安府钱牌的始铸时间,如

前文分析,可初定于绍兴末年。

据《中国钱币》1988年第二期《“准伍伯文省”铅质钱牌在浙江首次发现》一文披露,前几年浙南曾发现有长7.3、宽2.3,重29克的下端连铸有一枚阴刻反文(径2.6厘米)“绍元宝”(不穿孔)的钱牌。该钱牌正面有“临安府行”(缺“用”字,被连铸的圆钱遮盖掉)字,背有“准伍伯文省”。该文作者据此把南宋钱牌的始铸时间定在绍兴年间,说“这块下连铸绍兴元宝钱钱牌的发现,为《钱汇》记载(钱牌系高宗年间所铸)提供了证据,为钱铸造年代提供了实物依据。”但此钱牌下连铸圆钱钱文为反刻阴文,似有赝品之嫌。南宋钱的铸造采用浇铸法,制摸时,同面文字当同为阴文或阳文,钱文也应均为正书或反书。面钱牌不仅在这方面不一,而且尚缺一“用”字,与讲究钱文美与币制式样划一的宋代钱制符,恐系伪品。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