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法 睹釉色 无论是彩瓷,如五彩.粉彩.素三彩.斗彩等,还是单色釉瓷器,即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笔者以为皆有广义和狭义的釉色可看。如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展出传世古瓷,都显得温润晶莹,古色古香,既宝光内含又灵气四溢,充满一种妙不可言的美,这种久经摩挲难以言喻的美感,是任何高仿器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捕捉住传世古瓷的广义釉色,新旧之分,变泾渭分明。 狭义上的釉色,如蓝中偏绿,为清初翠蓝;蓝中偏紫,则明中晚期多此特征;白里偏黄.牙黄色为宋定窑的特征;白里偏红,明德化窑的主色;清初仿品便白里偏青,一望而知。现代德化窑仿品可完全达到明代水平,以假乱真,但缺乏广义的那种韵味。白里偏青为蛋壳青,元代至清初多这种釉色,现代仿品多偏淡而不深沉。白里偏黄微泛绿,宋官窑有此釉色。这种釉色又有透明和失透二种,前者脱透如玻璃,如郎红极品,后者肥厚失透如藕粉冻,几年前以2200万元成交的一只宋哥窑笔洗,就是这种釉是色,相对来说宋代名窑瓷釉多肥厚而仿品较薄。单色釉多肥厚,而彩瓷较薄,尽管传世古瓷与新瓷的釉色,有时也朦胧如背影,但学会睹广义和狭义的釉色,便可知大概! 明代永乐白瓷极其精美,而仿品胎质较粗,没有真品那样细致坚实,且胎体偏重,胎壁用手抚摸,可以感觉到凹凸不平,透光度差。(民国时期的仿品,由于烧成温度低,所以叩之声音没有真品那种坚硬清脆的金属声,这点主要针对民国时期的仿品)从造形上,仿品外形酷似真品,但灵气不足,显得过于呆板,整体器形的线条不流畅,不如真品柔和秀丽,有曲线美。真品足内露胎处色泽洁白,而仿品偏灰并有均匀细密的螺旋纹,这是由于真品是用手工拉坯成型后用竹片修坯,而仿品则是由机械制作的缘故。 从釉色上看,仿品青白中闪淡淡的蓝色,釉面没有真品那样晶莹平滑,显得粗糙,且釉层薄,无肥润之感。从纹饰上看,真品花纹柔中有刚,显得圆熟而有力,线条流畅,立体感强,且构图严谨,画意清新,花纹深处积釉较厚,呈青绿色,釉层薄处,色泽淡雅,介于青和白之间。仿品用笔显得稚嫩,笔法生硬,拘谨刻板,缺少真品的流畅和犀利。 现在古玩世界似乎对白瓷缺乏兴趣,原因是欠漂亮,除非有划花。其实古代极重白色,以白为洁,要白首先要胎质白,然后再用纯净的白釉,要求高.难度大。宋代江西湖田窑的执壶精品,无论整体造形还是具体部分,皆精致非凡,生动传神,釉白中泛绿,胎骨极薄,最薄处几乎接近蛋壳,因此完全可以排除柴窑的所谓“薄如纸”指的是釉薄的估计。真正的白瓷产在定窑,晶莹滋润.纯净非凡,但大多白里泛黄,为牙白色,无纹片。另外则是福建德化窑,德化窑白瓷白里泛红,所谓肉红色,明代是全盛期。现代唐山窑白瓷跟德化窑以十分接近,而德化窑仿古瓷已跟明代制作并肩,与传世品所不同的只是包浆和旧痕的区别。景德镇在民国晚期曾生产一种瓷器,釉之白度几乎出神入化达到顶峰,真正可以说似冰如血,甚至比血更洁白。笔者曾见一只红狮白釉萝卜瓶,不禁为其釉的洁白无比倾倒,令人赞叹不已,除此瓶之瓶外,至今未见有类似作品。 大明宣德年间釉.胎特别精细,造型多样,纹饰多数满而优美,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瓷器的黄金时代。青花发色浓艳,釉里红明显高凸。笔者曾有机会接触到一只“大明宣德年制”的釉里红,器品古朴庄重,底心略下凹,为宣德年间的时代特征。内釉不厚,釉色如蛋壳青,亦无气泡,但外釉肥厚,且青中泛绿,气泡密集。釉里红的图形如云头,肥厚高凸,细看韵味十足,内涵丰富,红中又有水渍状的红带,构成各种不规则的图形或边带,又似古玉的沁色,非常漂亮耐看,不仅增加了美感,且丰富了层次。近年高仿宣德釉里红瓷器,高凸效果几可乱真,但缺乏上述这种丰富多彩的效果,釉里红中心厚处不见气泡,边缘薄处有气泡,且略有晕散现象,漏釉处见火石红。器底的釉又与外釉与器内釉有差异,比器内釉稍桔皮纹,未泛绿色,圈足内敛确有“抓不牢”之感,这些皆为宣德时的时代特征,新仿品常常忽视这种现象。 名震一时的宣德祭红,有细微的棕眼,没有玻璃质感,但有较亮的宝光。棱角处出现洁白的“灯草边”,为自然流淌所致,这是宣德祭红的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像后世仿品,白筋为人工涂抹,就显得呆板,缺乏灵气。宣德祭红技术在当然很快失传,直到康熙年间才由郎廷极督造成功,即为的“康熙郎窑红”。郎红脱透如玻璃,猩红如牛血,浑身有窑变所致的牛纹毛,形如牛毛的金红色细条随流而下,精美异常,又气势磅礴,庄严非凡。据传郎红参以红宝石为釉,因此又有“宝红石”之称。 与郎窑“宝石红”齐名的则是“宝石蓝”,蓝大体上只有俩种,祭蓝与宝石蓝。祭蓝和祭红相同,没有玻璃质感,有明亮的宝光,而宝石蓝较透,釉质相对润滋清亮,如同蓝宝石晶莹可人。明代的器品蓝中带紫,紫中有青,因此又有回青之说。乾隆朝的宝石蓝有气泡密集,因此多了棕眼。与同时代的祭蓝相比,前者更肥厚且有透明度,而后者釉较薄,不透明。宝石蓝多为官窑器,古玩界称为天蓝。比天蓝釉更淡的一种,为天青,釉质淡雅滋润,有一种玉质感,又有藕粉冻之感觉,非常精致高雅,也多为官窑器。这种天青瓷,近年仿制颇多,真品宝光内敛,底足有磨损现象。多数传世品底足都显得清爽光洁,毫无涂抹作旧现象。 嘉靖时,青花瓷器主要采用石子青和回青配制的青料进行绘彩。《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侧色沉而不亮。没两加石,侧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回青鲜亮但晕散,石子青色深沉不亮,两者掺和使用,呈色才能清亮宜人,这是瓷艺匠师们经过长时间反复摸索试验而形成的使用国产青料的经验,因而也就形成了嘉靖青花独特的风采。有的同道一谈起鉴定嘉靖官窑器,便追问青花中是否有青中泛紫现象。实际上,就目前传世品来综合考察,并不是所以的嘉靖青话都泛紫光,只是有一部分青花由于配料时,回青的比例略高时才会呈紫蓝色,而大部分回青与石子青的比例适中,青花呈色只是较前朝清亮鲜丽些。 青花五彩是明宣德时首创的新品种,兴盛于嘉靖以及清代康.雍.乾三朝。五彩属于釉上彩,它是在已经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后,再入彩釉中经600°C—900°C之间的温度烘烤而成。由于是低温烧烤,所以能经得住这样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种类也最丰富。青花五彩是在烧成的青花器上添加各个颜色后再烧彩,确切地说是釉上.釉下两层彩,以透明釉为中间层,釉下绘青花,釉上施五彩。釉上的彩绘部分在长久的使用和酸碱物质的接触中会逐渐损伤.氧化而脱落。青花五彩器经历了宣德时的创烧和嘉靖.万历时的风行之后,发展到清康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在彩料上除去明代已有的黄.红.紫.白.绿. 等色料之外,又发明漆黑的墨彩.金黄的金彩和釉上蓝彩,强烈而鲜明,亮艳无比,光彩夺目,而成为独步一时的康熙五彩。 嘉靖彩瓷,价值艺林,清康熙朝就开始仿制,仿得十分逼真。民国时的仿品,其底釉不是明代典型的亮青釉,而是粉色的小波浪,纹釉面呈现出民过仿品“浪荡釉”的特点。再看器身的红绿彩,真品红色是矾红彩,红中发紫如熟透的红枣皮,浓稠发亮;绿色是铜绿彩,纯正的绿色偏黄而透明,亮艳如翠。大红大绿,热烈奔放,纹饰的线条粗犷豪放,苍劲有力,呈现出嘉靖红绿彩器红浓绿艳.大气磅礴的独特艺术气息。款色蓝中泛紫,沁入胎骨,有青金蓝的味道。而仿品,红彩薄而发黄,绿彩虽说是纯绿透明,但夹杂许多细小的小黑点使釉面显得很脏,款色与真品差异极大,是一种漂浮于釉表面的浅蓝色,接近民国初年常见的洋蓝色。 《饮流斋说瓷》云:“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这种说法很是恰当。康熙五彩中蓝彩呈紫灰色,彩层特别厚,彩的四周有一层光晕,这种独特的现象,是其他蓝彩所没有的,因此常作为鉴定康熙五彩的重要依据之一。黑彩有黑漆般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不但增添了绘画的色彩效果,而且十分醒目。 素三彩是彩色以黄.绿.紫为主,古玩界称“黄辣子”,有时也加进孔雀蓝.藕荷色等,和五彩瓷器以红色为主调的风格截然不同,所以只要没有红色均称之为素三彩。素三彩的创烧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年间。它是在唐三彩.宋三彩等低温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唐.宋三彩皆为陶胎,而明.清均为瓷胎。清代素三彩的身价是在清末到民初间被到中国搜求古瓷的西方人哄抬起来的。特别是法国人,他们十分偏爱康熙素三彩。《饮流斋说瓷》谓“西人嗜瓷,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辙及万金,以怪兽为最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素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所以在清末民初时出现了大量的素三彩仿器。光绪末年的名匠魏善成专门仿康熙素三彩,特别逼真,人称“魏窑”。真正的康熙素三彩,彩色深浓而透明,釉厚色深,有柔和的光泽,款色青花色泽下沉而鲜丽,采用云南珠明料所写。仿品色淡而薄,透明度差,釉表面多因经过药水处理,没有光亮,光泽呆板。款识方面,由于书写仿款谨慎,唯恐不似,愈发拘谨,字体结构松散,圆软无力。近年电脑制版,款识以假乱真,更需综合观察。 ![]() ![]() ![]() ![]() ![]() ![]() ![]() ![]() ![]() |
|
来自: 新用户5526ra5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