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文本解读”

 岳春光 2022-04-17

近二十多年来,很多语文界都在谈文本解读,也有不少人出版了专著,而且相关的论文也是多如牛毛,但在这些研究者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文本解读是不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我没有查到文本解读这个术语具体进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时间,但大致可以说在2000年之前语文教学里没有这个术语,而随着一些大学教师到中小学语文领域的指导,这个术语就逐渐在语文教师之间不证自明地流行起来了。据我目前的理解,文本解读本来是归属于大学中文艺理论中的概念,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一术语极可能是一些入侵中小语文教学领域的大学教师硬塞进来的——因为通过引进陌生概念可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大的话语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是想加深自己文艺学理论的修养,学一学,读一读文本解读相关的内容当然没问题,但教师可以学的,不意味就是学生要学的,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知识都该下放到中小课堂上来。学生在语文课里通过学习相应课文来学习阅读技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应该强调的是理解,而不是解读;应该强调的是尊重文本自身以及文本所表现内容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以读者自己为中心的主观分析。

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高屋建瓴“的文本解读论著,有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文本解读课例,至于相关论文、课题更是数不胜数。但说句会令人扫兴的话吧,恐怕这些其实都跟盲目跟风的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围绕着新术语做文章是一件更容易出“成果”的事情。本来在文艺理论里,文本解读是先具备了成熟的“理论视角”,然后拿这个视角去解释文本,也就在不同理论视野下对文本进行重新的分析。而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里的文本解读,根本没有相应成熟的“理论视角”,反而是充满了穿凿,索隐,周纳,借题发挥等等吸引眼球的行为,属实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要想摆脱这个术语的干扰,我个人主张是放弃文本解读这个术语,尤其要质疑它在语文研究中不证自明的状态,让语文教学回到通过课文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的活动中来。在这个展开阅读活动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拿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是来学语文的,而不是来学教师对课文的解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