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诊冯世纶教授:崩漏半年四剂而止

 我想不出昵称 2022-04-17

刘某,女,42岁。初诊20220329,患者月经不调1年,经行不断半年,西医检查未见特殊,拟内置激素环干预,未予接受,一直中药治疗,经量时多时少,淋漓不净。既往桥本甲状腺炎。

刻下:月经量多10天,有血块和膜状物,纳食可,自觉心累多虑,疲乏无力,无腹痛,少腹微凉,口中和,手足温,惊恐、易汗出心慌,心慌则欲便,大便日3-4行。舌胖苔白齿痕,脉细。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柏叶汤、胶艾汤去生地黄加茯苓方证。

处方:

桂枝10炙甘草6生龙牡各15艾叶10

炮姜10阿胶珠10侧柏炭10当归10

白芍10川芎6茯苓15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温二服,服时自加黄酒20毫升。

患者家属是中医同仁,具体用药情况如下:

20220329

家中药房无侧柏炭,即改用仙鹤草,如下:

桂枝10炙甘草6生龙牡各15艾叶10

炮姜10阿胶珠10仙鹤草30当归10

白芍10川芎6茯苓15

两剂,服时自加黄酒20毫升。初服有轻度腹痛,再服腹痛已,恰逢降温,自觉恶寒、无力明显。

20220401

上方加黑顺片10 黄芪30党参30增当归15

一剂,恶寒疲乏减,经量减。

20220402

上方加入海螵蛸10克

一剂,服后血止。 

20220403

改服20220401方,如下:

桂枝10炙甘草6生龙牡各15艾叶10

炮姜10阿胶珠10仙鹤草30当归15

白芍10川芎6茯苓15黑顺片10 

黄芪30党参30

日一剂。

20220406 

出血已,恶寒显减,体力增,大便正常、汗出正常,心慌减轻。

20220414

随访,先后服药七剂,停药后无明显不适,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用药过程梳理:

患者在服用第三剂时,加入了参、芪、附,呈向愈之迹,后增海螵蛸继服一剂而血止,寥寥数剂,而获全功,非常值得深入思考。

患者家属林医生是中医同仁,遂不时一起探讨,回忆半年来的用药情况,病初有明显口苦咽干纳差,用小柴胡汤加减后症已,渐现严重的恶寒无力,卧室需一直电暖器取暖,甚至不能下床、下楼,离开卧室到客厅都会觉得异常寒冷、疲乏,根本无法正常生活工作,改用温阳补气补血药后,一般情况向好,林医生说,至少可以下楼,可以来到诊所请冯老面诊。

半年来坚持中药治疗,身体情况总体向好,唯出血时多时少,淋漓不绝。冯老给了治病的大方向,林医生随证加减得当,才使得半年缠绵不尽之疾,四剂血止,七剂收功。

思考体会:

本案看似加入参、芪、附后起效,在和林医生沟通后,则不以为然。之前亦不乏温阳补气补血止血之品,此次始获全功,效必不单在此,林医生认为得力于冯老的治则大法。

冯老用的这是什么特殊法门么?非也!依然仅仅是胡希恕-冯世纶经方理论体系: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恶寒、汗出心悸,惊恐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为桂甘龙牡汤方证,疲乏无力便次多、血不止等诸症辨为太阴病,柏叶汤、胶艾汤去生地黄加茯苓方证。综合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柏叶汤、胶艾汤去生地黄加茯苓方证。侧柏炭未用,其他药和患者之前服用的温阳补气补血止血药并无大别。桂甘龙牡汤?

笔者求证是否曾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曰否。

有表必先解表,这是定法,胡-冯体系尤重表证,无论患者主诉是崩漏、还是皮肤病、肾炎。有表当先解表。

患者就诊前曾服用一段时间温阳补血补气药,加之就诊时间短暂,未能全面叙述之前的用药情况。而后,阴证凸现,加入参、芪、附,即是强壮解表,亦未离开解表之大法,故而笔者认为,正是在温阳补气补血基础上兼顾了解表,即表里双解,才是本案全效收功的关键所在。

患者就诊时,诉心累多虑,易惊恐、易汗出心悸,这些都是表不解,气上冲心之症。冯老辨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再仔细查看病历记录,患者还自述,发病前因生气、惊吓而停经2个月,之后月经复行,即淋漓不绝半年有余。故而推测,易惊心悸病初即有,若之初加用桂甘龙牡汤,是否会早些告愈,已不得而知。但就此次治疗过程的梳理,桂甘龙牡汤应该是取效的关键,加之林医生适时随证加减,进而快速收功。

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在《经方六经类方证》书中,解读:太阳表证,治疗应用发汗的方法。却用火烧、火熏、火针等治疗,使邪不得外出,而且伤害人体津液,不但使症不解,还引邪入里,形成太阳阳明合病,故使人烦躁不安,这种情况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归类为太阳阳明合病证。辨治要点: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认为此处烦躁,既有表不解之烦,又有亡阳欲惊之躁。本方证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烦等,呈现外寒内饮证。冯世纶教授临证见盗汗亦常用本方。

再识表证:

《经方讲义》中有关表的概念: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部位时,即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于表,即称之为表证。表、里、半表半里,都是病情反映的病位。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症状反应)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灶所在的部位。例如,即使病灶在里,但病邪(症状反应)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或证在表。如本案,虽以崩漏为主要治疗诉求,而症状表现有恶寒汗出、心悸惊恐等表不解之候,就认为有表证,就需用解表的方法治疗。

冯世纶教授在《经方六经类方证》一书中写道:把表证分为阴阳两类,并明确表阳证即太阳病,表阴证即少阴病,是胡希恕先生通过分析《伤寒论》条文并结合临床得出的结论。

胡希恕先生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少阴属表,实属罕见,曾写道:“在我之前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其实前有喜多树之宽、恽铁櫵、庞祝如等先贤亦有近似之论。不过把表证分阴阳,并具体到方证论治,而且归类为桂枝汤类和麻黄汤类,是胡希恕先生首先做的探讨。

并继续写道:所谓太阳病,不是指太阳经络(脉)病或某一脏腑病;不是指特定的病,而是各种疾病常见的一般的证。它经常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即病位在表而病性属阳,称表阳证,这也是太阳病的实质,其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与太阳病相类的是少阴病,治疗时亦须发汗解表,但因属虚寒表证,故须强壮发汗解表。

在《冯世纶经方医论》中进一步论述:临证识表是非常重要的,治表的主要方法是发汗,当无表证时用发汗法治疗,徒伤津液加重病情;当有表证时,不注意解表,使病情缠绵不愈,因此,必须重视表证的证治。后世多将疾病分外感、内伤,致使一些人认为慢性病无表证,而经方认为不但急性病有表证,慢性病亦有表证。

笔者在学习经方之前,一直错误的认为只有遭遇外感才会有表证,才会用到汗法,通过对胡希恕-冯世纶经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学习,发现表证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还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以及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这些典型的表证,其他如鼻塞喷嚏、咳嗽、心悸、呃逆、身痒、皮肤刺痛、盗汗等等都可能和表不解有关。

由本案可知,之前虽有服用温阳补气补血中药而不能尽愈,兼顾解表即而全效收功,绝非偶然。实践说明,对表证证治的认识并非易事。《伤寒论》中有详细记录,总结了大量前人有关表证证治经验,需用心研读,学以致用,“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总之,胡希恕先生曾专门论述:“或有人问:经方虽验,但为数太少,又何足以应万变之病?诚然,病症多变,若为每证各设一方,即多至千万数,恐亦难于用。须知,经方虽少,但类既全而法亦备。类者,即为证的类别;法者即适证的治方,若医者于此心中有数,随证候之出入变化,或加减,或合方,自可取用不尽”。

正是有诸多先贤孜孜以求的思考探索,才凝练出胡希恕-冯世纶经方医学理论体系,根据其学术观点再读《伤寒论》,并在临床验证,更容易理解《伤寒论》原文,并非独门秘笈,而是时刻谨守辨六经、析方证之大法,临床治疗也更为得心应手。

说明:本案具体用药均做核实,案后思考仅是笔者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请诸同道斧正。

杨中阳

冯世纶经方传承班十期

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中医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