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红军长征时,为何只带走8万多人?留守部队的处境岂不更凶险

 小天使_ag 2022-04-18

1934年10月,苏区的中央红军主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但是带走的部队只有86000余人,并不是中央苏区的全部家底。事实上,红军还专门留下了16000余官兵驻守苏区。既然中央红军决定长征,为什么不把部队全都带走呢?留下的这些人,处境岂不是比参加长征的大部队还要凶险?

更重要的是,除了16000人的作战部队之外,还有3万多伤病员在苏区。留守人员看似总数有4万多人,但伤病员不光没有作战能力,还会影响战斗部队,增加后勤负担。此时蒋某人自然并没有放过中央苏区,派了二十多个师、20多万人的国民党部队进行围剿,16000人对阵20万,想要守住苏区几乎是天方夜谭,没几个月就崩溃了,转入游击作战。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年游击战争和南方八省游击队。之所以要留一部分部队在江西,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于当时掌握中央军事指挥权的是博古、李德等人。虽然红军要进行转移,但仍不愿放弃中央苏区的家底,毕竟群众基础好,经营多年全部放弃过于可惜。而且长征开始时,并不是有计划地要去陕北,能够在脱离险境之后伺机反攻,重新夺回中央苏区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有必要留下一部分人坚守,以便将来作战时里应外合占据主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安排一部分部队留在苏区就不难理解了,事实证明想法过于乐观。

其次,3万多名伤员面临着无法转移的问题。让他们参加长征是不现实的,会拖累大部队;而如果单独把这些人留在苏区自生自灭,显然又不符合我党我军的组织原则,于情于理都是不对的。留下一部分作战部队加以保护,也就成了九死一生的权宜之计。项英是留守部队的最高负责人,执行固守苏区的指示,但在以弱敌强的悬殊兵力对比下,这种打法无疑是错误的。

后来在懂军事的陈老总的坚持之下,终于开始采用分散游击战法,不久后主席获得中央军事指挥权,也肯定了这种打法的正确性,发报指示项、陈二人广泛开展游击战,以保留有生力量为主。重伤员走不了、打不成游击战,如何处理?与苏区老百姓挨家协商,留下来做女婿、做干儿子,用这种方式保住了不少战士的生命。

三年游击战争,南方地区的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我军指挥员分散建立了14个游击区,能坚持三年,有赖于各游击区的骨干将领,以及官兵们的顽强作战意志。从人数比例上看,后来南方八省游击队涌现出来的战将也非常多,像粟司令、傅秋涛、谭震林、叶飞等人,都是我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都参加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历经各种磨难,一部分游击区发展情况比较好,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多数只有几百人。但当时留下来的4万多人(含3万多伤病号),最后活下来并且没有脱队的总共只有300余人,这种比例实在太残酷,不到1%的人坚持下来。这三年间,游击队员基本上都是新发展出来的,老人没有多少。难怪建国后彭真把南方游击战争总结成我军“最艰难的磨练之一”,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红军主力长征还要艰难。三年游击战争打完时,留守的最高负责人项英还活着,远在陕北的博古得知后感到异常惊讶。

客观而言不管出发点怎样,留守南方部队的活动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战时被整合成了新四军,解放战争中又演变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主要组成部分,真正成为了我军的骨干力量。将帅们的革命信仰,和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武装斗争的决心是值得后辈赞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