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复型去屑剂—去屑产品未来发展新方向

 泛泛行舟 2022-04-18
图片

修复型去屑剂—去屑产品未来发展新方向

(本文为湖州浙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稿

前  言

本文对传统的抑菌型去屑剂的作用原理的缺陷性和实际使用效果不足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维度对修复型去屑剂的去屑理论的依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将去屑剂产品的研究方向从抑菌型产品引导到全新的修复型产品方向上来,修复型去屑剂产品代表了未来去屑剂领域研发的最前沿方向,同时也欢迎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功效型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的讨论和实践中来,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和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一部分:抑菌型去屑剂的缺陷

目前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常用的去屑剂有以下几种:

1、化妆品限用成分:ZPT,限用量1.5%;2、化妆品防腐剂类:OCT,限用量1%,氯咪巴唑,限用量0.5%,己脒定,限用量0.1%。

这几种去屑剂的去屑止痒原理都是通过抑制马拉色菌来达到去屑止痒的目的,从去屑原理上看这几种产品都属于抑菌型产品,从原料本身的性质来看,这几种原料本质上就是防腐剂/杀菌剂。

作为抑菌型去屑剂的典型代表,ZPT于1961年首次面世,1981年首次应用于去屑洗发水中,ZPT至今已经有了40年的使用历史,也同时开启了抑菌型去屑剂研发的历史,并在以后的时间内将抑菌型产品发展成为去屑产品的主要研究方向,在ZPT之后出现的各种去屑原料,无一例外的都是把具有抑菌功效作为产品的开发目标。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一些工程师眼里,抑菌等同于去屑,去屑等于抑菌,并把是否有抑菌效果作为评估一个产品是否有去屑功效的唯一标准。

然而,ZPT近40年的使用历史证明,这种抑菌型去屑剂的去屑效果并不好,结合相关市场调查报告,使用去屑产品的人群中有70%的人认为去屑效果并不理想,而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去屑产品都使用了ZPT、OCT等抑菌型的去屑剂,也就是说,以含有抑菌型去屑剂为主的去屑产品市场,有70%的使用人群对这些去屑产品的效果不满意,这也是市场消费者对使用抑菌型去屑剂的去屑产品的最客观的一个否定性结论,同时也是对抑菌型去屑剂的去屑功效的一个否定性结论。

自1874年Malassez首次提出马拉色菌与头皮屑及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有关,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及头皮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Heng等人证实,皮损的消退与马拉色菌含量下降成正相关。

但也有学者认为,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马拉色菌计数与正常人相比没有区别,头皮屑只是头皮的过度脱屑,与微生物感染无关。头皮屑的产生可能涉及多种微生物,而不是某个微生物(马拉色菌)单独作用的结果。抗真菌治疗后,疾病又会很快复发,说明单纯抗真菌治疗头皮屑可能意义不大。

几乎所有关于马拉色菌和头皮屑之间关系的研究报告或文献都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只研究了头皮屑和马拉色菌,却没有研究头皮屑和马拉色菌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因为产生头皮屑才导致马拉色菌数量异常增加,还是因为马拉色菌数量异常增加才导致产生头皮屑。如果因为产品头皮屑才导致马拉色菌数量异常增加,那么头皮屑的产生就和马拉色菌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是因为马拉色菌的数量异常增加才导致产生头皮屑,那么马拉色菌为什么会异常增加?这一点没有看到任何研究报告或文献。

目前最常见的一个数据是,在正常人群中,有40%的人可以在头皮里检测出马拉色菌,大约有70%多有头皮屑的人会查出有马拉色菌。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反向得出结论:40%头皮有马拉色菌的人群有是没有头皮屑的,而有头皮屑的人群中,30%的人群是没有马拉色菌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马拉色菌和头皮屑的关联并不大。

随着最近几十年ZPT为代表的抑菌型去屑剂的长期的大量的使用,不仅仅会使其杀菌抑菌功效产生抗药性,从而影响它所宣称的去屑功效,也会破坏头皮正常的微生物生态环境,对头皮和头发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包括脱发、断发、黄发等情况,这种危害的严重程度比起十年前面膜里滥用糖皮质激素造成一大批激素脸更严重,影响范围更广,毕竟糖皮质激素在面膜中添加的时间不长,用面膜的人也不是很多,而去屑洗发水几乎所有的人都要使用,而且含有抑菌型去屑剂的去屑洗发水已经使用了长达40年之久,这种危害更持久,范围更广。

因此以抑菌型产品作为去屑产品的研究方向,显然是钻进了死胡同,在这个方向上研究的越深越远,错误越严重,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欧盟将于2022年3月起禁用使用了40多年的ZPT,希望这项法规的公布能够给那些执迷于用抑菌型产品的人敲响一个警钟,不要过分迷信抑菌型去屑产品,今天被限用,明天就可能被禁用。

第二部分:修复型去屑剂的理论基础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皮肤炎症。临床上以头面部及上背部黄红色斑片伴油腻性鳞屑及结痂为特征,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多数学者认为,头皮屑属于轻型脂溢性皮炎,不伴有头皮的炎症反应,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研究表明,正常头皮有正常形态和功能,能很好地控制调节外界环境与身体内环境之间的平衡,头皮具有这方面的功能源于不断更新的角质形成细胞能够替代皮肤表面脱落的细胞,从而保持角质层的完整性,而且正常头皮的功能还包括对经表皮失水率很好的调节双向离子交换和对脱屑的控制。

但当头皮出现以下这几种原因时就可能出现头皮屑:

一种是头皮上正常衰老死去的皮肤角质小碎片,它和着头皮分泌的皮脂及空气中坠落下来的尘埃一起,形成头皮屑,通常这种情况形成的头屑数量并不多。

第二种情况是头皮表层皮肤细胞来自于头部皮肤的自然代谢(一个周期通常有28天),头皮不停地更新它的表层,而脱屑需要通过细胞间脂质的分解,尤其是通过类固醇硫酸酯酶将胆固醇硫化物分解为胆固醇,从而松解角质层细胞之间的结合。这将导致细胞间隙的层状脂质降解,同时也松解原来的细胞间桥粒连接,即形成了所谓的新陈代谢。一旦新陈代谢过快或细胞成熟过程不完全时,角质层堆积过多,其结果可导致头皮屑产生增多。

第三种情况是当因某种原因如食用大量的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多油多脂性食物后使皮脂的分泌溢出过多时,就为头皮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油腻的头皮也是真菌、细菌的培养基,这时头皮上最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现在很多学者也称为马拉色菌),就会影响着头皮正常的脱落周期。但这一点目前还存在争议,因为健康人头皮也定植着大量的微生物,但不会出现头皮屑样改变,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头皮屑产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方面是自身的角质层“质量”,屏障功能的好坏可能也是个体产生头皮屑与否的重要因素。

第四种情况是当机体患有某些疾病时,尤其是有银屑病、内分泌失调或营养素缺乏的疾病时,也会使表皮细胞生长速度过快或皮脂病理性分泌增多,此时头皮屑也会大量产生。

角质层厚约100μm,由成熟的无核角质形成细胞和填充在细胞间的脂质基质构成,在皮肤水屏障中起主要作用。神经酰胺(50%),胆固醇(25%)和游离脂肪酸(10%~20%)是脂质的主要构成部分。细胞间脂质构成的差异、角质形成细胞的大小和形状、角化粒的数目及角质层的厚度是身体不同部位皮肤渗透性和内聚力差异的结构基础,头皮角质层的厚度介于面部和四肢皮肤之间。

在皮肤正常代谢过程中,死亡的角质形成细胞不断地从皮肤表面脱落,其再生和脱落总是保持一定的平衡,因此一般看不到明显的鳞屑。临床上能够观察到的头皮屑通常是直径>0.2mm细胞聚集体。完整的角质层构成了牢固的保护性屏障,可防止水分的丢失,保证头皮的水合作用。严重或慢性屏障损伤会破坏皮肤的水合作用,导致表皮出现不规则的过度增殖,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时间缩短,出现角化不全,这也是头皮屑相关症状产生的基础。

Warner等通过电镜观察头皮屑患者的头皮角质层,发现角质层异常改变在头皮屑患者的整个头皮上均可观察到,包括无头屑的区域,说明头皮屑患者的头皮角质层屏障的破坏不仅局限于皮损区域,而是整个头皮的角质层都发生了改变。另外,发现头皮屑患者头皮血流值和组胺所致瘙痒的发生率有所升高,表明头皮屑患者的表皮水屏障的质量和恢复能力遭到破坏。水屏障破坏使头皮屑患者更易受到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影响,转而更加剧了屏障的破坏,长期不能恢复。脂质水平也是影响头皮屑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Harding等对头皮屑患者角质层进行检测,发现头皮屑患者的共同改变是脂质水平的明显减少,特别是神经酰胺、脂肪酸和胆固醇。随后对主要的神经酰胺种类进行分析发现,神经酰胺l减少,而神经酰胺6i和6ii的比例增加。角质形成细胞间脂质(神经酰胺)缺乏,被皮脂腺产生的皮脂所取代,起不到原有的连接作用,角质层牢固的“砖泥”样结构变得薄弱。头皮屑患者头皮角质层脂质消耗、结构紊乱与经表皮失水率升高,即屏障破坏是一致的。但也有人认为皮脂分泌是头皮屑产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很多人虽然头皮皮脂分泌旺盛,却无头皮屑相关症状。此外,Kerr等发现,头皮屑患者头皮角质层结构蛋白和可溶性蛋白水平较健康人升高,而其免疫反应性却明显下降。可见,头皮屑患者角质层破坏还表现在对维持屏障完整性和角质层结构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水平。

大多数学者同意头皮屑是一种亚临床炎症性的头皮疾病,炎症致使角质细胞间黏合紊乱。这种炎症性脱屑可以是周期性、复发性或持续性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根据Ackerman和Kligman在组织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正常头皮的角质层包含了完全角化并相互紧贴的25~30层细胞;在头皮屑的头皮角质层里通常少于10层细胞,而且经常角化不全,排列不齐,细胞间有裂缝。头皮屑的产生过程很可能始于一个不连续的、小片的累及到真皮乳头区的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此迁移进入乳头区、表皮,造成表皮细胞间水肿,部分细胞坏死并形成小水疱,随后颗粒层消失,出现角化不全。不久以后,水肿减轻,炎症细胞渐消失。表皮自行修复,角质层表面形成鳞屑。所有这些过程是一个亚急性炎症反应,可能这些微小的炎性病灶刺激了细微的感觉神经纤维,导致瘙痒。ContiDiaz等通过直接镜检在头皮表面观察到白细胞也提示了炎症的存在。据此推测可能由于炎症程度较轻,在临床上难以观察到炎症反应的表现。

头皮屑的产生也与炎症过程有关。角质形成细胞能产生和分泌许多前炎症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则在皮肤防御修复和介导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IL-1a是一种重要的介导炎症的细胞因子,在皮肤的免疫反应中处于较先的环节,可诱导多种趋化因子的合成,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IL-1a在头皮糠疹和脂溢性皮炎的头皮屑中含量均高于正常人。与Perkins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无论是在肉眼可以看到基底有红斑的脂溢性皮炎患者,还是在外观上基底无红斑的头皮糠疹患者,头皮的炎症都是存在的,且脂溢性皮炎组头皮屑中IL-1a升高的程度比头皮糠疹更高,与临床上显而易见的炎症差别相符。研究结果同时显示IL-1β在头皮屑中的含量在各组之间没有差异,可能主要发挥炎症介质作用的IL-1细胞因子是IL-1a,而非IL-1β。研究显示,IL-1a在脂溢性皮炎组有一定升高,在头皮银屑病组显著升高,提示头皮屑中IL-1a升高程度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即炎症越重,IL-1a升高越明显。IL-8有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的作用。IL-8的自分泌或旁分泌机制对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微脓肿和脓疱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结果显示,IL-8在脂溢性皮炎组和银屑病头皮屑中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头皮糠疹组则无明显变化.临床上也观察不到头皮基底红斑等炎症表现.提示IL-8在头皮屑中升高的程度与头皮的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产生皮屑的头皮都存在炎症过程,头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发挥主要炎症介质作用的IL-1细胞因子IL-1a;IL-1a和IL-8在头皮屑中升高的程度与头皮的炎症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头皮银屑病的炎症过程与头皮糠疹和脂溢性皮炎不同。

综上所述,头皮屑本质上是一种头皮角质层细胞受损后造成的头皮炎症,并同时伴随着角质层细胞屏障功能的损伤,因为头皮角质层细胞受损,才导致头皮屑和头痒症状持续不断的产生,如果不能够修复头皮角质层的损伤,消除角质层细胞炎症,恢复角质层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头皮屑和头痒问题,因此修复头皮角质层细胞损伤,才是真正解决头皮屑和头痒问题的正确方法,未来开发修复型去屑剂才是去屑原料开发的正确方向·。

而单纯针对抑制马拉色菌的抑菌型去屑剂因为不具备修复受损角质层细胞的作用,所以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头皮屑和头痒问题,同时,由于抑菌型去屑剂自己的安全性,尽管各国法规对这些抑菌型去屑剂都采取了限制用量的措施,但仍然无法避免这些去屑剂在法规允许的添加量范围内对头皮角质层细胞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从而加剧头皮屑和头痒症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使用含有抑菌型去屑剂的去屑产品,用的时间久了,反而会越洗头皮屑越多。

第三部分:中药去屑成分——归柏碱去屑剂

归柏碱去屑剂是浙星科技依据修复去屑理论开发的一款具有快速去屑、持续止痒、护发养发、修复头皮损伤功效的修复型去屑剂,目前已经正式推广上市,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相关的专利申请文件。

不同于市场上抑菌型去屑剂、角质剥离型去屑剂、细胞生长抑制型去屑剂,归柏碱去屑剂是属于细胞修复型去屑剂,通过修复头皮角质层的损伤,消除角质层细胞炎症,恢复角质层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从根本上实现去屑止痒的功效。

归柏碱去屑剂组方来源于明代医学经典《古今医鉴》卷九之二仙方和苦参方,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加减重组。二仙方由当归、侧柏叶组成,是治疗头屑和脱发问题的经典外用方。苦参方由苦参、皂角组成,是治疗皮肤瘙痒及各类皮肤炎症的经典处方,现代研究证明苦参有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和抑制免疫效果。二仙方和苦参方的加减方能够对头皮屑进行全方位的治疗。

归柏碱去屑剂的主要功效有:

——去屑止痒:全面取代ZPT、OCT等化工合成的抑菌型去屑剂,快速去屑,持续止痒。

——抗炎消炎:消除头皮角质层细胞的炎症,根本上解决头屑头痒问题。

——护发养发:调节头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改善头皮微生态环境,护发养发,固发防脱。

——修复损伤: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头皮损伤,包括因长期使用ZPT、OCT等化工合成的抑菌类去屑剂造成的头皮头发损伤。

归柏碱去屑剂的去屑原理:通过修复各种因素造成的头皮损伤来达到从根本上去屑止痒的效果,传统ZPT,OCT等去屑剂本质上就是一个防腐剂,虽然能够抑制马拉色菌,但马拉色菌对头皮造成的损伤仍然存在,所以头屑头痒症状也会持续存在。

为了验证归柏碱去屑剂的修复功效,浙星科技基于角质层细胞对归柏碱去屑剂做了细胞修复功效的测试:

1、指标介绍:

   细胞增殖:在修护过程中,激活细胞的增殖,产生新的细胞以替换受到损伤的细胞,因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对表皮修护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迁移:细胞迁移是指细胞在接收到迁移信号或感受到某些物质的梯度后而产生的移动。细胞迁移 能力增加,表明具有促进修护作用。

2、测试目的:基于角质形成细胞,评价样品归柏碱去屑剂的修护功效。

3、技术路线:




图片


4、测试结果:

4.1 表1为细胞增殖数据表,图1为细胞增殖数据图:

表1.细胞增殖数据表




图片




图片

图1.细胞增殖数据图

根据表1和图1中的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样品归柏碱去屑剂在浓度为0.01%及0.03%的浓度下,在角质形成细胞上作用72h表现出促进细胞活力增长趋势,分别促进增长了 5.71%和6.64%。

4.2 表2为细胞迁移数据表,图2为细胞迁移数据图:




图片

表2.细胞迁移数据表

图片

图2.细胞迁移数据图




图片

根据表2和图2中的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样品归柏碱去屑剂基于角质形成细胞在0.01及0.03%的浓度下相对迁移率升高,分别升高了9.2%和48.2%。

5.总结

根据归柏碱去屑剂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增殖和迁移测试数据显示,归柏碱去屑剂具有修护功效,那个促进表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归柏碱去屑剂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随着同步增强。

归柏碱去屑剂作为新一代修复型去屑成分,引用中华传统中医验方,采用多种中药成分组合提取,结合现代的提取工艺,不仅解决了传统中草药类提取物普遍存在的颜色深、味道重、杂质多的问题,产品的有效成分高度提炼,使最终的产品无色无味,添加量少,使用方便,相容性好,和国内化妆品行业内普遍使用的抑菌型去屑剂相比,去屑止痒功效更强,产品的安全性更好,代表了未来去屑剂产品开发的最前沿方向!

归柏碱去屑剂的添加方法:归柏碱去屑剂是无色透明水溶性液体,不适用于PH高于7的碱性体系,在生产过程中,应在低于50℃,洗发水已经调整好体系PH之后加入,通常是在加香精防腐剂之前加入。

归柏碱去屑剂的使用意事项:洗头时比正常洗头稍微多搓一两分钟,因为洗发水冲掉后,归柏碱去屑剂也跟着冲掉了,不像ZPT,是吸附在头发上的,所以ZPT也有容易断发,头发变黄的问题。

归柏碱去屑剂的推荐用量:归柏碱去屑剂在洗发水中最低用量0.25%,用量和功效成正比关系。

说明:本文引用了部分文献内容及浙星科技的研究数据,如有需要了解详细内容,可以和本文作者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