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积沙成塔0u3svg 2022-04-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第六十四章

“无为”法则贯穿了整部《道德经》,修道人一旦稍有松懈,“无为”大法必加之于身,不为者败之。

上一章,老子否定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讨巧修行方法,从“易处、细处”修行实际上是逃避,并不是真修行。所以圣人应该迎难而上,难行能行,决不走讨巧的捷径。

此章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同样也是一种讨巧的修行,它听上去更动听。在已经有的地方作为、已经乱的地方整治和在未有处为,未乱处治,一样的会失败。与上章为大为细、为难为易同样败之是一个道理。

世人渴望修行,但讨巧的心没有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说法与修行者的路很相近,很有欺骗性,但结果是“有为”必然“败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无欲,学不学”的法则决不能变,必须贯彻到底,修行才会成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有点像中医治未病的疗法,是世间治病诊疗上的高明之法,但根本不是修行证道的法要。

第一段经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从安处、未兆处修行,这是“居安思危”,难道不好吗?然而,修行是斩草除根,迎难而上,生死博弈,并无捷径。一切有为的,无论是大还是细微,无论是为难还是为易,都是讨巧,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三无修法背道而驰。

第三段经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句经文都是“从无到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参天大树,开始只是一粒看不见的种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土台,也是由一点点泥土堆积起来。这是从小至大,从少至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极为遥远的路途,但只要一步步前行,走完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从近至远。

朴散为为器,器已经没有大用,已经是被定形了的用。从无到有,就失去了本质,失去了最珍贵的“朴”。失去了“无”的修行将误入歧途,彻底丧失了“三无”修法。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第四段经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危害从“无”发展到“有”,再用有为之法、刑法和各种管理处罚细则去矫正,那就为时已晚。结果一定是更加不可收拾,这就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者是有为,执者更是有为。无为无执胜有为有执。

有为”和“无为”给人的感觉常常是一目了然,但它们的分别其实是很细微的。以为差不多,实际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再微小的有为还是有为,起心动念就与无为背道而驰。

“易处、细处”开始修行是斜径,从“无处、未乱处”为也是斜径,只要是有为都是斜径。众人都从这条路走向远方,一去不复返,迷失了自我。

“学不学”后世大都注解为“学习众人不学的”。而老子指的“学不学”是要戒断众人的好学天性,不再向外攀缘。

“复众人之所过”,也不是“补救众人的过错”。过是动词,不是经过,不是过错。世人顺着为学之路愈走愈远,不知返本归根。

不管你顺着你认为的捷径走到何方,你一定要返回,顺着众人曾经经过的路回来。老子要让偏离正道的游子返回,但众人永远回不来了,因为众人只知道往前走,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家。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