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

 积沙成塔0u3svg 2022-04-1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

第三十八章

德是华夏文明诞生之初的主流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和部落首领、各级官员的考核标准。此章是德经开篇,老子承接上章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引导修行者进入“德”的世界。

老子讲的“德”是得道之一分而化生万物,然而,现实中世人的“德”是施恩与人,因此施恩者有恩德。施恩、知恩、感恩、报恩,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架构。施恩与人是有德,有德者是楷模,理所应当得到社会主流舆论的赞美,会被推荐和任命为领导人,并且进入上层贵族阶级,享受美名厚禄。整个社会鼓励施恩和知恩图报,鼓励感恩戴德。

德化体系分三大节点:

一、公众皆知的德。这个德依靠社会的评价,施德者得到了社会给予的预期的赞美,得到了期待的对等的回报。

二、没有他人知道的“德”。这个没有社会评价,没有预期和回报的“德”难以维系。

三、伪装行德。这个“德”以求获得赞美和回报,是破坏性最大,以至失德的根源。

评价和回报的及时性是施德者积极性的内因。与预期不符,则会极大挫伤行德者的积极性,因此,以“德”为“用”。没有“道”体的承载,“德”犹如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终将枯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

德是外在的行为,道则是内在的法则审判,一切外部的动作必由内心来裁决。老子说的德有两种,上德和下德。德治不是不好,是世人分不清上德和下德的缘故。

什么是“上德”,“德”的本质是修为的等级,无君王、百姓之分。道家认为“无名”是最高级,有名的黄帝、尧、舜可以配称下德,禹、汤、文、武、周公只是“上仁”。

上德者居无为之事,不居无为之功,以无心为心,不以德为德,故其德常在。德的二分法正是以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二大法则为理论依据。

上德是无为二大法则的完整体现,遵循无为法则和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时时刻刻都在行德施恩,却毫无行德施恩的想法,没有世人“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的认知。

下德只体现了无为法则,居德位。而以德自居,则违背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故无德。

孔子说“仁者,爱人。”上德包含道、德、仁、义、礼五善,而下德之下含仁、义、礼之善,不含上德之善。上仁含义、礼,上义含礼,上礼止于礼。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是因欲望而失,五善缺一递减,是欲望作用的体现。欲望愈来愈大,失德之下,衰,愈来愈快。

道是五善之首,礼是五善之末。上德入世,一步一步向下衰落,这是人类文明世俗社会演化的真实写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不简单指道生万物。礼是五善之末,往下,天下大乱。人们凭心智机巧、凭机枪大炮、凭金元珠宝祸乱天下。天下逐鹿,有力者得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人类文明荡然无存。

道之华而愚之始,道、德、仁、义、礼由华至乱如高空坠物,人心一点贪欲,前程加速度消亡。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大道废。因此,居其实,弃其华,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