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学习怎样寻找“神交已久”的碑帖?

 药师海印月 2022-04-18
一直以来,书法临摹与创作的脱节是许多学书者及书法专业学生们的一大困惑。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这是何因呢?我觉得关键是摆正和调整好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临摹是手段,创作是目的;临摹是为了参详古法,创作是运用与变化古法;临摹是领略他神,创作是化他神入我神。

社会上有些人对中国美院的教学思想不了解,当他们看到美院学生那惟妙惟肖的书法临作时,大为赞叹,甚至于得出国美的书法教学就是要求临摹得好这样片面的结论。而部分学生也在这片赞许声中迷失了自我——径以临摹到位为指归。这样的“互动”影响了美院与社会上不少人。在此,我郑重强调:中国美院的书法教学不是培养复印机的。所谓对书法传统的尊重、理解与继承,是为了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不是跟着古人、亦步亦趋地当“书奴”!


因此,我认为在临摹中要特别强调一个“我”字,对“我”来说,临摹与创作都是“我”在写!惟一的差别就是临摹是学古人在写,而创作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直抒胸臆罢了。故对“我”来说,不必有临摹与创作的分别心理,而应将此二者统摄在“我”的一杆笔下:学古人得法明理,写自己情动形言(《书谱》句)。临摹做体,创作为用。运用变化,存乎“我”之一心。古人无“创作”一词,但言“书”、“写”。扬雄一句“书为心画”,已尽透消息。

古人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书则有感而发、触机而动。今人动言创作,多迫于参展获奖,作挤牙膏状之无病呻吟。然又心不在焉、情不此出,直以抄袭挪用评委或获奖作品为能事,致使当代创作虽多标榜个性,而面目雷同,令人发噱。当代更有撰谈从临摹到创作者,将古法一一拆碎,标以某笔、某意、某式,示创作者以如何取用,以求速效。不顾全一体元气,反教人急功近利,诚遗害无穷。

是故临摹不必与创作分!以“我”为主人,临摹亦以“我”之需要为主,笔法疏则学悟笔法、结构弱则精准结构、写法生则精熟写法、审美低则提升审美。在临摹中不是照葫芦画瓢的依样学样,而是学古人之法、会古人之意、识古人之美、味古人之神!换句话说,临摹不是“我”被动的描摹,而是“我”主动的模仿。如学戏般,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务求到位,所谓字正腔圆,是为得之。因此,临摹必得精到,方能深入古人、直探他神。所谓笔笔有来历、笔笔出古人。所以国美书法教学中力主临摹要“似”甚至“逼似”,盖缘于此。然而,“逼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戏的人在舞台上有板有眼、珠圆玉润地“唱、念、做、打”,演一出大戏,甚而自创一派,演出新意、秀出新美。


由此看来,强调有“我”的同时,还得强调有“心”、用“心”,若“心”不到,则“我”亦成虚空!而“心”欲到、欲强、欲静、欲纯,则需养。故散之老人有“养心活腕”之金针。是故学书者,手不厌熟,心不失正,于此物欲横行之世,时时奉先圣正气、养浩然之心、读圣贤之书,心有所属、情有所寄,发而为书、为创作,即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亦足以赏心悦目,引知己之共鸣、发同道之美怀!是可知创作端在一心而不仅只以临摹为基础,然临摹亦终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也。

每个人在临摹中都有可能找到与自己神交已久的“碑帖”,就如同每个人都可能对某个“碑帖”“不来电”一样。在反复的临写中,获得一种对其内在精神的不断领悟,愈久愈深,愈深愈爱,以致在临写中渐渐地不知是在临它还是在写自己……(本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