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I 包斐丰 两年前,Z阿姨发现,自己时不时能听到咚咚作响的心跳声。一开始,没当回事,渐渐变得频繁,出现阵发性心慌的现象。心脏内科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服药后有好转,但易反复。 最近半年来,心慌频发,爬楼梯时更为明显,夜间入睡前的发作伴有身体微微汗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房性早博,虽经心内科医生调整用药,但症状没得到改善,在全科医生的推荐下,来到我的经方门诊。 Z阿姨有气无力地说,这不定时发作的心慌感说来就来,频繁发作,不仅让她疲乏不堪,更让她担惊受怕,害怕哪天突然心脏停止跳动了。这样的状态还影响她的睡眠,入睡慢,容易早醒,晚上还会做噩梦。她告诉我,她的肠胃也被受累,没了食欲,稍微多吃一点就胃胀,原来规律的大便也变得干硬,2天才解一次。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的明显。 81岁的Z阿姨,眉头紧皱,看上去身体偏瘦,面色发黄,面皮松弛下坠,两侧颧部有着黄褐色斑块。腹部按压柔软,肚脐周围有明显跳动感(腹主动脉的搏动)。下肢肌肉萎缩,经常容易抽筋。舌淡红苔薄,右侧舌体血管瘤,脉弱。 Z阿姨不仅心脏有问题,还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她的症状表现与体质特征,符合黄煌经方体系中的“桂枝证”,四诊合参后,那首被誉为仲景群方之魁的经方,浮现在了我的面前。 我开出了5味药的处方:桂枝30克,生白芍30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红枣20克。14剂。 同时嘱咐她要自行煎药,用水750mL,煮取汤液300mL,分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 Z阿姨看着只有5味的中药,7.44元一贴的药方,忍不住问我:“就这么点药?”(这么便宜,能治病么?估计Z阿姨是顾忌我的感受,才没好意思将这后半句说出口) 我耐心地解释,这是一张古老的经方,虽然药味少、价格便宜,但以我的临床经验,是有效的。看得出来,Z阿姨是带着尝试一下的心态离开的。 半个月后,Z阿姨来复诊,她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么简单的几味药还真管用!现在上楼梯心悸感明显减轻,晚上临睡前的发作频率变少,自汗消失。 我问她药物口感如何?她说像喝红糖姜茶,虽有点辛辣味,但喝到胃里热乎乎的,味道不错。 桂枝汤原方不变,继续守方,再服半个月,Z阿姨的心悸感消失了,大便通畅,睡眠好,有食欲了,下肢痉挛现象也缓解。 后持续服用以桂枝汤为基础的加味方近半年,心悸感再无发作。复查动态心电图,频发的房性早搏次数,显著减少。Z阿姨气色大好,体重上升了3斤。 我给Z阿姨用的是桂枝汤。别小看这张只有五味药的小方,她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篇第一张方、用之最广的方。故清代经方家柯韵伯说: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方和疲劳恢复方,经典的调和营卫方。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桂枝汤对血压和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以方中药物桂枝而命名,桂枝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恩师黄煌先生《张仲景50味药证》谓桂枝主“气上冲”。先生根据仲景的用药规律总结认为“气上冲”不单单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是一种涉及循环、植物神经、消化等系统的症候群。多在极度疲劳、体质虚弱时、精神高度紧张时发生。 Z阿姨的心悸动、脐跳、情绪的异常(焦虑、失眠)都可以视为“气上冲”症候群的表现。 我在门诊上用桂枝汤,并不只停留在寻找“气上冲”的症状上,还需要关注“桂枝汤人”体质特征。 能长期、安全服用桂枝汤的人群,我们称之为“桂枝汤人”。 他们的身体偏瘦,胸廓扁平;皮肤白皙细腻,因为容易出汗,皮肤比较湿润。他们的面色偏白,也有两颧浮红者;唇舌颜色不鲜艳,以暗淡或暗红为主,舌体柔软湿润。他们的身体耐力差,易疲劳;对寒冷、疼痛敏感。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以作为桂枝汤的形象代言人。 恩师黄煌先生常说,经方的临床辩证,不是死板固化的,而是灵活机动的,临床诊疗思路要在辨病与辨体中切换组合,达到精准的方证相应。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黄煌经方的“方-病-人”方证三角。这种多纬度、客观的思维方式,往往能让我们的思维,跳出冗繁的主观症状,厘清客观存在的临床证据,抓住方证相应的重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