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家村昔日的风景

 日月存心 2022-04-19

观兖州 知天下

陈家村昔日的风景

孔德河 臧玉波

中国民间文史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说:“村庄、院落是中国文化的根。”对故乡昔日风景的怀念,是每一个热爱家乡人的人之常情,把故乡昔日的风景记载下来,传承下去,是记住乡愁最好的办法,有益于后代子孙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这也是陈家村老一辈人的责任和义务。
陈家村、邵家庙两个自然村自古就与古负夏城遗址的古城村紧邻,并与附近的付家楼、孙家庄一起都是属于古负夏城城区的一部分,春秋时期为鲁国的负瑕邑,其存在历史超过四千余年,为兖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村庄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在整平土地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常有埋藏在地下的陶器、陶制房屋模型出土,县文管部门曾在此地挖掘出铜戈,铁箭镞等兵器,可证实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就是鲁国负瑕邑的城区和城外的墓葬区。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村庄渐变废墟,人民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陈家村一带也是一片荒凉。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十子朱檀为鲁王就藩兖州鲁王府。国家实行移民政策,从山西等地大批往山东移民,并给予移民优厚、宽松的政策,土地随意开垦,数年之内不纳皇粮。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农业迅速发展。刘姓等人家迁来此地,因这里紧临泗河,迁来的人口逐渐增多。因刘姓来此村最早且人口多,村名为刘家村。清代,陈姓十五代祖由曲阜驻跸村迁来此村,逐渐繁衍成大户,因刘姓陆续迁徙他乡,陈姓繁衍日盛,故改村名为陈家村。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邵家庙村,是由于邵姓当年落户最早,并在此建五圣庙得村名。
虽然村中在不知多少年以前就没有邵姓,但是为了纪念在这里建村的邵姓,村民们仍以邵家庙作为村名沿用至今,从中可见人们怀古之意。
民国年间,陈家村一带十几个村庄属于瑕丘区尚古乡,寓意这一带历史文化遗址集中,是崇尚古代传统文化之乡。建国后,陈家村、邵家庙村先后与古城村、孙家庄、付家楼村合为一个行政村。自1992年兖州撤县设市之后,陈家村与邵家庙村正式合为一个行政村。
泗河的源头在新泰市南部的太平顶山麓流域甚广。唐代曾与长江汇合,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后来黄河发水改道夺泗入淮,现流入南四湖与京杭大运河相通。陈家村、邵家庙与古城村紧靠泗河西岸,其土地也与泗河河堤相连。泗河也是这几个村庄的母亲河,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伴河而居,世世代代享受着泗河水的滋润。泗河两岸杨柳青青,绿草成茵,河面碧波粼粼,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见,一派宜人的风光给陈家村、古城村人民带来灵秀之美的勃勃生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坦然地享受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早上起来,到泗河里挑上一担河水泡茶做饭;农闲时节到河里捕捞鱼虾,丰富着农家小院里的餐桌;热的夏秋时节,劳累一天的人们领着孩子到泗河里游泳、戏水、洗去一天的烦恼;洗上一会躺在温暖的沙滩里,吹拂着顺河风,给孩子们讲述着海阔天空的故事;泗河滩上种的西瓜、甜瓜好比蜜甜,花生又大又香是这一带村庄里的特产、名吃。靠泗河的土地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归为古城村所有,但是,陈家村老年人对在泗河、泗河滩里的经历以及发生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永远难忘。
陈家村,古城一带也是泗河地下河水脉的所在地之一。古代的风水师们巧妙地利用圣贤诞生地、浸蕴着洙泗文脉藏风聚水的风水宝地,在此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家族建造墓林,这也符合古城池附近必有古墓葬的规律。
陈家村附近原有一明代鲁王府某郡王的王坟,据说该郡王的王妃是付家楼李姓。因此有可能是王妃请风水师选墓林时,选中了此地。文革破四旧时扒开了王坟。郡王与王妃的合葬墓,是用糯米汁拌石灰、三合土砌成如同混凝土形状的墓室。当年,扒墓的人费了很大的劲才砸开墓室,出土了部分金器、玉器和宝石等物。据当年在场的老人们回忆说:出土的一合墓志铭为用“响石”镌刻,轻轻一敲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可惜动乱的年代,没有对该王坟里出土的文物加以保护。
当年,王坟内松柏成荫,石碑、石供案、香炉、石猪、石羊、石虎成林,因王坟中有石虎,附近百姓亦称王坟“石虎林。
陈家村、付家楼附近原有兖州清末抗法民族英雄江西提督姚广武家族墓林,林门前有一对高大的望天吼石柱,姚氏墓林中松柏掩映下的御祭龟驮的石碑、石兽,大坟头林立蔚为壮观。
陈家村北、邵家庙村西原有一座方家林,内有透雕龙头碑和大坟头数个。邵家庙附近还有村中王姓墓林,林中有王举人为官去世后立的雕龙功德碑。
据说:清代末期德国人在此修津浦铁路时,把原规划建在几个大墓林中间的铁路线西移数十米,铁路在此形成了一个弯道。以避免惊扰大墓中的神灵。
当年陈家村一带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那一座座古木森森、石碑、石兽林立的古墓葬群曾是兖州城北的一处风景名胜。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七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