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的春天,刚脱掉棉袄,绵绵不断的雨和阴天来了,大范围降温,忽高忽低的气温带走的不仅是我们的体温,还有身体内精心呵护的阳气。 面对如此乍暖还寒的春天,你是靠“勇气”还是靠“一身正气”呢? 《内经》有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能养得一身正气,则外邪不侵,自然安然度过冷暖交替的季节。 今天给大家奉上一张养生宝典——《增强体质的第一指南》,不仅适用于大人、老人,对小孩子提升正气也是很有帮助的。 ![]() 增强体质的第一指南,一年四年都可以这样做平时不注重养生保健的,此时“阳气值”亟待增加,我们更要注意四时调摄——呵护春天初生的阳气,不光饮食调理要跟上,情志、运动调理也要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整体提高机体的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邪抗病能力。 ![]() 保存下来,对提升体质很有帮助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我们把这张增强体质的处方做了简单的归纳,主要分为“饮食、睡眠、运动、保健、内心”这几方面。 春天如何吃,才能获得气血,又不伤脾胃呢?饮食的目的在于获得气血,补充能量,同时避免生病。 合理饮食体现在三个方面: 1.要养好脾胃。脾胃好才能化生气血,衡量标准是,平时吃得下、化得开就算好脾胃。尤其是有胃病的人要记住——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脾胃就像土地一样,你在胃里播下什么种子,它就会回报你什么样的果实。 ![]() 春天的饮食原则上以小清小补为主,可以适当吃些春天的野菜。 如果你脾胃不和,有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腹胀等症状,那你近期或者这段时间内,更要清淡、主素、七八分饱,并且忌寒凉水果、海鲜、油腻、过辣、烧烤、粘糯等等。 2.食当地当季食物。饮食要符合天地规律,所以要食当地和当季的食物,这样才是最养人的,比如:
3.五味调和。调和五味,是饮食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平时吃饭滋味过厚、过重,那可能说明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差了,要加重滋味,以寻刺激。 所以建议你这段时间,试试在家做饭,自己调和五味,少盐,则不伤肾;少糖,则不伤脾。五味皆当少些,则使五脏归于平和。 春天如何睡,才能跟大自然同频呢?尽量22:30前睡觉。 《黄帝内经》的春日养生之道
春天这三个月,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要抓住这个阳气生长的黄金时期,疏解郁结的思绪。晚上不要熬夜暗耗阴血,最晚10点半前就睡;早点起床,在晨光的沐浴下舒展舒展筋骨。 你看一到冬天,花草树木争相恐后地生长、昼短夜长,大自然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万物生发的季节,人要顺应天地气机,在作息上宜早卧早起,才不辜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生机。 那些从事IT、金融、医疗、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尤其要注意晚上一定要保证睡好觉;小朋友晚上也尽量早点结束功课。 ![]() 很多农村的老人,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就开始准备睡觉了,其实是非常贴近古人的生活规律的。 这段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阳气才能顺利归根,为夏天的枝繁叶茂做好准备。 睡好觉,既能养阳又能养阴,一举两得,是上天赋予我们身体最好的修护大法。阳气密固,精力充沛,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 如何运动、保健,才是最适合我们的运动?现在正值春天,是阳气初生的阶段。《黄帝内经》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这个时间段的运动,适合散步,缓步观花,探春行乐。不建议做剧烈运动或半夜运动,更不能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跃。 ![]() 还可以选择动静相宜的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站桩等中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它们不仅重视外在的形体锻炼,更注重内在的精神炼养。 ![]() 最养人的运动不是健体,不是扩大肌肉、增加维度,而是强健身心,中医推崇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 如果自己在家没有老师带领,自学效果不佳,我们也可以选择散步,散步不需要什么招式,带着一颗放松的心即可。 随意行走,双臂自然摆动,动则阳气升浮,静则阳气归根。一动一静,即一阴一阳,即为道。得道既能符合天地规律,又能身心平衡,归于和谐。 泡脚:中医讲究“上病下治”。泡脚能刺激我们的足部,可促进全身气血顺畅、经脉调和,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晚上睡前泡脚效果最好,能让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水温40℃左右(以自我感觉温热不烫为度)、泡脚水盖过脚踝、在膝盖上搭一条毛巾盖住腿,这3个小细节会让泡脚效果更好。泡完脚再按揉双脚的涌泉穴,保健效果比吃十全大补汤还好哦~ 养生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老人有老人的运动方式,小孩有小孩的自然之道。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特殊时期,如何调理情志?这个春天,我们见证了这个世界在短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变。 肆虐全球、杀而不灭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口罩成了我们身体多的一个器官符号;濒临破产的企业,和越来越多的失业人群的哀鸿遍野;国与国之间不断擦枪走火紧张的局势。 人们面对无常总是无助,孩子学习怎么办?我的行程要不要改签?这颗心在焦虑中“如煮如沸”,一刻也不得安宁,太多的情绪、烦恼将我们包围。 我们抗拒生病,遭遇不幸如临深渊,如果换个角度想想,疫情如同生病,都是人生觉悟过程里很好地化缘,如何化焦虑为菩提,如何转化逆境?这是后疫情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直面的功课。 ![]() 所幸,我们生在中国,我们有现代化的防疫手段作为后盾;所幸,我们生在中国,我们有古老的文化传承,作为心灵的皈依。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一个人要想精神不痛苦,人格不堕落,多读圣贤书就是不二选择。 经典是我们的护身符。你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读字句呢,还是听声音呢? 读的是圣贤之道,听的是圣贤之音,天地之道,人类最高明、最深刻、最广大的智慧,都凝聚在经典之中了。 在圣贤之音的润泽下,那种心境是平和的、安祥的,也是光明的,于一字一句中可以体会到圣贤静定的德量。 经典是我们的持家之宝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当我们在黎明时分起床,翻开经典晨读或者默语的时候,觉得心里特别的安定、踏实? 就在我们处于安定踏实的状态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序、美好,我们的日子过得像经典一样富有踏实感、厚实感了。 用自己的力量将经典在生活中、在家庭中落地,从中开始引领向上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经典受持的意义。 《黄帝内经》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人类七尺之躯,生于东西南北中,长于四时寒暑。每个人想要健康地活着,就不得不观照这上下时空、四通八达的天命、天气和天时。 读《黄帝内经》,学习寒暑往来的养生智慧,顺应天时而活,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 ![]() 我们的工作人员正在积极组织大家朗读《黄帝内经》打卡
我们的生命都从静定中来,静就是归复物质生命的本原之性。没有静,生命就不会有归根,不归根也不会有圆满。 守静,可以让我们做一个“常”人。知“常”才会“明”,了解自然万物的规律,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符合自然才能合于“道”,体道而行方能长久。 ![]() 经曰:心静则国土净。 我们的起心动念、思想意识皆是“风”,心念一动,就是风吹尘扬,我们的心灵国土就不干净了; 当我们焦虑惶恐之时,我们的思想念头就是“飓风”,足以在内心掀起滔天巨浪,狂风暴雨,能够从地狱吹到天空,打压我们的身心健康。 学会让自己的世界安静下来——“心静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就是在这个浮躁世界中最好的修养,也是安身立命最好的方法。 身正,则心安;心安,则神聚让我们从现在起,早睡早起、动静相宜、诵读经典、扎根生活,让自己内心更加清和安宁,一同期待阳光明媚、疫情退散的那一天快点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