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错杂病是什么?

 药师海印月 2022-04-19

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者,昔贤谓之正治法。此等病证,证候单纯易辨,方药易施,病邪易除。此医门之常法,放之卷首,俾读者知其常,然后达其变。

注释:邪伤于外,用解表发汗法。邪在上焦,用涌吐法,邪在下焦,用攻逐泻下法。病属热性,用寒凉药。病属寒性,用温热药。病属邪实用泻药。病属正虚用补益药。昔贤谓之正治法,又称逆治法。此乃医门诊治疾病之常规法,遣方用药,多可一举贯革,鲜有缠绵不愈者。

错杂之病,或两证并见,或数证相杂。最混人耳目者,乃表证与里证同现,或寒证与热证并存,或虚证与实证交错。或现象是热,而本质是寒,或此证未罢,而彼证又起,或一身多处发病,或数脏并发,或数腑并发或脏腑同犯,或升降失常,或气机逆乱,不一而足。

注释:错杂病,有两证并见者,如表实夹气虚证,以参苏饮,人参败毒散主治。数证相杂者,如肝肾阴虚夹风寒湿证,以独活寄生汤主之。寒证与热证并存者,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虚证与实证交错者,如黄龙汤治表实未罢,而正气已虚。真寒假热,以通脉四逆汤治。此证未罢而彼证又起者,如大柴胡汤治少阳未罢,而阳明里实又起。一身多处发病者,如麻黄升麻汤,治上焦有热,下焦有寒。数脏并发者,如归脾汤治心脾两虚。数腑并发者,如胆胃不和证。脏腑同犯者,如肺胃阴虚证,肝胆湿热证。学者能于此处下一针砭,错杂之病,思过半矣。

盖错杂病之研究,历代不乏其人。而以错杂病证命名者,未见先例。以错杂病作为专题研究者,更属凤毛麟角。《现代汉语词典》对错杂下的定义是“两种

以上的东西夹杂在一起,称为错杂”。此错杂之概念由此而形成。

注释:错杂病之治疗,张仲景开其先,张景岳,吴又可诸公踵厥后,当今名医熊公魁梧先生著有《中医热病论》,篇后载错杂病十又五条,诚吾辈之良师,仲圣之功臣也。

经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仲圣云:“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皆告诫后学随机应变,有是病必用是药。

注释:病机一词,首见《内经》载病机十九条。以后各家,各有发挥。今人总结归纳更细,有脏腑病机,经络病机,气血病机,精病病机,津液病机,体质病机,情志病机,痰饮病机,六气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六经病机,使病机学理论,更臻完善。仲圣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医者能“知犯何逆”,纵百病杂呈,犹寒潭见底清矣。

人体之生病,不外天时,地理,疫毒,饮食,劳倦,情志,体质,跌仆,刀伤,烧伤,冻伤,虫兽伤,溺水,雷击电伤。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注释:天时者,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分;地理有高山平原之别,水土有厚薄燥湿之异;居处住室有幽显之殊。疫毒是天地特异之气,发病远近咸若,长幼相似。饮食者,虽民以食为天,然饥饱过度,五味偏盛,生冷不节,亦令人病。情志者,喜怒哀乐之过度令人得病。体质者,禀赋有强弱之别,性别有男女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异,形体有肥瘦之殊,故受病不同。跌打坠堕,刀枪剑斧之伤,烫水,热油,蒸气,火焰,皆能伤人。保暖不慎,高寒冰雪,轻则冻伤皮肉,重则冻僵冻毙。沉溺水中,气道窒塞,轻则有复苏之望,重则有黄

泉之忧。雷击电伤,轻者可救,重者多死。

病有单纯复杂之别,故昔贤制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之分。岐伯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病既杂生,药当杂投,无足怪者。

注释:所谓单纯病,如本章第一条所云,表证一汗即愈,热病一清则安。所谓复杂病,病既杂生,药亦杂投,此必然之理。如表寒里热用麻杏石甘汤一汗一清,相反相成。在浩若烟海的古医籍中,一寒一热,一辛一酸,一散一收,一开一合,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寒热并用,刚柔相济,数病同治,补泻相配,留心研阅,比比皆是。今综前贤之成果,缀为此编,敢云小补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